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沒有目標最終走向自暴自棄(2)
在西北的一個村子,劉飛越發現,村里孩子的暑假時間幾乎全被&ld;浪費掉了&rd;。十來個孩子每天聚在一起,你推我一把、我推你一把,在草地打滾,一群人哈哈傻笑。熱了便下河洗澡,天色暗了就回家。
安全和學習不會有人提及。家中年邁的爺爺奶奶把飯做完,大都下地或干家務活兒去了。不出去玩的孩子拿出手機或打開電視,一待就是一天。
一個可以玩一天&ld;賽車游戲&rd;的10歲男孩告訴劉飛越,自己在上學時也是如此,等再過上幾年,&ld;我要和朋友們一起出去打工&rd;。
今年9月開學時,劉飛越跟著男孩,去了他和同學在鄉中心小學旁租的平房。一間10多平方米的臥室,炕上躺了4個男孩,齊刷刷地埋頭玩著手機游戲。旁邊的小屋子,5個爐子正冒著黑煙,里面是洋芋和米飯,那是男孩的晚餐。
&ld;沒人能管能教,孩子都在野蠻生長,怎么能好好讀書?最后還不都走了他們父母的老路!&rd;他憤憤不平。
調研人員曾集中對一個村子的50名留守兒童做過一對一交流,其中80%的孩子表示,自己沒有想。有孩子說:&ld;原先有過,現在沒了。&rd;
這樣的回答讓&ld;上學路上&rd;公益組織負責人劉新宇很不是滋味。他說,城里的孩子說起想,都是天馬行空,有人要當總有人要當廚師,他們至少敢想,父母會鼓勵孩子去做,可留守兒童連想都不想。
&ld;他們是內心沒有&ls;力量&rs;的一群孩子。&rd;頓了頓,這個年輕的父親總結道。
通過調研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留守兒童&ld;普遍容易出現害怕、憂愁、迷茫等消極情緒,反映留守兒童感知到的現實生存條件處于不利狀況&rd;。
讓調研人員擔憂的是,許多留守兒童和父母的關系已經&ld;陌生冰冷&rd;,父母想要管教孩子更是難上加難,幾乎只剩暴力的手段。
西部農村的一個父親因為孩子輟學,從外地匆匆趕回。夕陽下,父親坐在屋里,一根接著一根抽煙。兒子靠在門邊,撿起石子打自家的豬和雞。
盡管相隔不到5米,但父子倆個下午沒說一句話。直到入夜,調研人員才聽到30多歲的父親罵道,&ld;你上不上學?不上學老子打死你。&rd;
隔壁村子幾個男孩的情況或許更具代表性。十四五歲的少年已經穿上劣質西服抽起了煙,每天混跡網吧。一個男孩的母親從北京趕回來,一把打掉孩子手里的煙,罵罵咧咧訓斥孩子。男孩惱怒,連扇媽媽好幾個耳光。
李亦菲對此甚感擔憂。&ld;這些帶著負面情緒、又不具備技能和知識的孩子,缺乏自尊又沒有付出的能力,長大了走向社會能做什么?&rd;他自問自答,&ld;破壞。孩子沒有人生目標也沒養成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很容易對未來失望,他們最后大都走向了一條路‐‐自暴自棄。&rd;
劉飛越見過李芳的父母,兩個面色暗黃、老實巴交的農民,坐在炕上不停抹淚,母親不住央求劉飛越,再去勸說女兒繼續讀書。
她很快就要回工廠,但女兒始終讓她放心不下,就這么走了,&ld;覺都會睡不著&rd;。
被兒子甩了幾巴掌的母親再不跟兒子說話。她跟調研人員說,只盼著兒子早點滿18歲,以后就讓他自生自滅。
在李亦菲看來,正常的親子關系中,父母需要從子女那里獲得心靈安慰,這往往是支撐這些中年男女日復一日辛苦勞作的&ld;最大動力&rd;。如果孩子厭惡父母和家庭,&ld;難保父母不會因此悲傷甚至崩潰&rd;。
這種現象在西部尤其明顯。據調研人員的調查,在西北多個鄉中心小學,留守兒童的比例超過90%,其中有&ld;相當一部分&rd;孩子無法正常完成學業,&ld;混社會&rd;&ld;打工&rd;的都有,甚至有極個別孩子開始偷盜、行騙。
留守兒童的種種現象,已經引起社會關注,對他們的幫扶也源源不斷。
一次,劉新宇到西南深山的村落調研,發現幾乎所有孩子都在用手機,甚至有人用較為高檔的蘋果手機。志愿者送來一板車衣服,孩子們排隊領取,&ld;跟菜場撿菜一樣&rd;。當地一個留守兒童的家里,放了兩個一模一樣的書包,拆都沒拆。男孩說,書包是兩批不同的志愿者送的。
劉新宇當場就怒了:&ld;一看就是志愿者在鎮上的超市買的,這么折騰不累嗎?&rd;
這個公益人士一樁樁盤點著:有公益組織把孩子的媽媽拉回鎮里工作,發展當地特色產業,但這是逆城市化的行為。&ld;或許一處兩處可行,但全國范圍并不具有可操作性&rd;。
還有公益組織給留守兒童招攬臨時父母。短短幾十天后,臨時父母喚醒了孩子對家庭的需求,便趕著離開村子回到原來的生活。
這些行為在劉新宇眼中或多或少都帶有作秀的成分。&ld;不少大眾仍然單純地認為,幫助留守兒童和扶貧差不多,給錢就行了。&rd;他說,&ld;這種方法行不通,父母在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代替的。&rd;
在他看來,留守兒童的現狀有些像&ld;糖尿病&rd;,&ld;是嚴重的疾病,但不是絕癥,可以通過一些手段緩解病痛、控制病情&rd;。
廣播、音樂、書籍等,是他眼中的&ld;良藥&rd;。他認為,公益組織應該給孩子種下美的種子,讓藝術生根發芽,給予心靈寄托,培養興趣愛好,盡可能排解他們的煩亂和迷茫。
他所在的&ld;上學路上&rd;做了一批廣播節目,里面有調研人員&ld;篩了好幾遍&rd;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專業人士為孩子們挑選的&ld;美好音樂&rd;。他們給孩子發放故事盒子,一個類似P3的電子設備,讓孩子上學放學乃至課間的時候,&ld;接受藝術的治療&rd;。
通過半年的量表追蹤,他們發現,使用故事盒子的留守兒童中,有64%的孩子情緒指標有所好轉。
云南一個10多歲的男孩愛上了聽故事。他告訴劉新宇:&ld;我以后娶老婆,一定會對她很好很好。&rd;一旁的兒童問題專家有些動容:&ld;100多塊錢的東西,就能讓一個孩子對家庭關系有新的解,或許從此就會多一個幸福的家庭。&rd;
&ld;不僅是孩子需要&ls;治療&rs;,家人乃至個社會也需要調思路。&rd;李亦菲說,城鎮化浪潮下,農村父母和孩子分離是大勢所趨,重新搭建一個緊密的親子關系迫在眉睫。
在他看來,這不但需要父母和孩子相互依存、發展,更要靠兩代人之間共同的追求和興趣來維系。核心則是,&ld;父母該給孩子一個正確、清晰的人生目標&rd;。
對不少農村父母而言,這是一道&ld;難度很大的考題&rd;。劉飛越前不久曾到李芳所在的村子回訪,但連著好幾次,他都沒有碰見這個女孩。挖樹苗的活兒停了,沒人知道輟學的李芳人在哪兒,&ld;很快就到一年了,她說給弟弟做完一年飯就要離開,上次是父母把她拉回來,這次該換誰呢?&rd;(袁貽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