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留守兒童生活現狀:11歲還在吃手 幾乎不寫作業
&bsp; 留守兒童是當下社會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長期缺乏父母親的陪伴與關心,正處于火深火熱之中,急需大家的關懷與愛護。留守兒童大致可分為鄉村留守兒童和城市留守兒童兩種,那么,大家有疑問了,這城市里怎么會出現留守兒童呢?當然會有啊!他們大多都擁有良好的物質基礎,可是,卻十分缺乏父母親的陪伴,與農村留守兒童無異。
&ld;家人過多的物質補償會導致孩子沒有追求和目標,沒有努力的方向,感到生活沒有意義&rd;
忙永遠只是借口,人們總是把時間用于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事上。只有當父母真正意識到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時,再遠的距離都能變成零距離,再忙的打拼也能擠出時間
&ld;很多家長把孩子接到身邊后發現孩子有不良習慣。但是在現階段你連管的資格都沒有。因為你們的關系沒有到那種&ls;你聽孩子愿意講,你講孩子愿意聽&rs;的階段,你們的親子溝通是無效的&rd;
前不久的清明節小長假,鄭茜花了4000多元,又向單位請了3天假,撇下老公,從西藏拉薩飛回了河北張家口。這一次,她可以和5歲的女兒相處6天,而下一次見面就是暑假了。
一提起女兒,鄭茜就淚水漣漣。在她眼里,在幾千公里外爺爺奶奶照顧的女兒,其實也是名&ld;留守兒童&rd;,只不過生活在城市里而已。
現階段,與鄭茜情況類似的城市家庭并不少見。一些年輕父母在一線城市工作打拼,而把孩子留給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祖父母一輩;也有些是因為在國外生活無法照料,就把一兩個孩子留在國內親人身邊。
和通常意義上的農村留守兒童不同的是,這些&ld;城市留守兒童&rd;往往享有良好的物質條件,能接受優質教育,也能得到身邊親人無微不至的照料和關愛;相同的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都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特別是有效陪伴。
可能有人會覺得,把鄭茜女兒這樣的孩子也稱為&ld;留守兒童&rd;有些矯情,但教育專家認為,物質條件的豐富不會彌補父母有效陪伴缺失對孩子成長造成的傷害,而且,恰恰于城市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優越,&ld;留守&rd;帶來的傷害常常被忽視。
11歲的浩鑫,1米65左右的身高讓不少人把他當成了中學生,但是,只要你跟浩鑫在一起超過10分鐘,就會發現他總把手指塞到嘴里啃一會兒指甲。
浩鑫的老師介紹,他平時不僅有啃手指甲的習慣,而且,幾乎不寫作業。
浩鑫很小的時候,媽媽便被派到國外工作,每年大概回國兩次。爸爸雖然在國內,但也很忙,所以浩鑫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浩鑫一年級時,妹妹在國外出生,這之后大概一年半的時間浩鑫沒有見過媽媽,爺爺奶奶也出國去照顧妹妹了。家里只有浩鑫和忙碌的爸爸,每天放學時,來接他的要么是托管班的老師,或者是其他同學的家長。
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浩鑫啃手指甲的頻率越來越高了,甚至啃到指甲下面的肉露出來也不停止。
不少心學家指出,孩子愛咬指甲,反映了其內心情緒狀態,比如緊張、抑郁、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其根源可能是所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
為了給浩鑫補償,媽媽托付每一個回國的朋友給兒子帶禮物,浩鑫擁有所有最新款的樂高,不少玩具還沒有打開包裝就送給了朋友。
北京師范大學心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在接受中國青年報&iddt;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的&ld;城市留守兒童&rd;有各種留守方式,這些兒童可能沒有經濟上的問題,生活被照顧很好,但是會出現一些心問題。&ld;家人過多的物質補償會導致孩子沒有追求和目標,沒有努力的方向,感到生活沒有意義。&rd;邊玉芳說,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傾訴、傾聽,但是他們的心需求很少有人關注。
確實,浩鑫并沒有因為堆了滿屋的玩具而快樂起來,而且他學習上的問題也開始顯現。
剛上學的時候浩鑫還能每天寫作業,沒過多久就經常不交作業,到了三年級之后幾乎再也沒交過作業。
浩鑫的爸爸告訴記者,浩鑫剛上三年級的時候媽媽回國待了近一個月,那段時間,幾乎每天放學媽媽都會去接浩鑫,晚上會陪著他寫作業,復習功課。一天早上浩鑫想起前一晚忘了一項作業,于是媽媽把浩鑫留在了家里,幫他一起把作業補上,才把他送去學校。其實,媽媽就是當天的飛機,怕浩鑫傷心所以沒有告訴他。
從此之后,浩鑫再也沒有碰過作業本。
&ld;媽媽答應你,等上小學就再也不會跟你分開。&rd;這是鄭茜給女兒的承諾。
鄭茜從北京某知名大學畢業后,懷著&ld;出去看看&rd;的夢想到了拉薩,并在那里遇見了愛人。和北京比起來,拉薩的日子要簡單、愜意得多,直到鄭茜懷孕生女,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
高原氣候惡劣,她像大部分從內地進藏工作的人一樣,把孩子放到老家。
與浩鑫一家相比,鄭茜的境遇似乎更有普遍性。
這一代年輕人選擇工作和生活比以往更加靈活和自,有的人想&ld;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世界&rd;離開了家鄉小城,到更大的城市去闖蕩;有的人帶著&ld;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rd;的情懷,離開安逸的環境,尋找更多的未知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