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近五成初中生遭遇校園暴力后選擇沉默
&bsp; 不可否認,近年來校園暴力、欺凌事件頻頻發生,一度被網絡媒體曝光,引發大家的關注熱議。縱使國家及相關部門通過多渠道治校園暴力,但是就當下情況而言,&ld;校園暴力&rd;仍有愈演愈烈之勢。近日,據相關調查顯示:近五成初中生遭遇校園暴力后選擇沉默,令人大跌眼鏡。
近幾年,各地校園暴力事件頻頻被曝光,數量逐年增加,且暴力情節越來越嚴重。據《法制日報》報道,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針對10個省市5864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325%的人偶爾被欺負,61%的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而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1月至5月媒體曝光的40起校園暴力事件中,750%的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在中學生之間,其中初中生更易成為發生校園暴力的群體,比例高達425%,高中生次之,占比325%。大學生、職校生、小學生分別占比150%、75%、25%。
此外,同性別之間發生暴力沖突的情況較多,男生之間的暴力和女生之間的暴力占比總計850%,其中女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占比達325%。報告還指出,與男生之間&ld;硬碰硬&rd;的沖突方式不同,女生之間的暴力多表現在侮辱性、逼迫性行為,對施暴方造成的心創傷異常突出。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心智未完全成熟,對行為產生的危害后果并沒有明確的認知,對于情緒和矛盾往往采用不恰當甚至極端的方式處。據《法制日報》報道,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一份調研報告顯示,68%的校園暴力犯罪案件中,加害人大多手持棍棒、磚頭甚至管制刀具等兇器,對受害學生不分部位、不計后果地進行攻擊,死傷后果嚴重。其中,近六成校園暴力是因日常瑣事而引起。
談到校園暴力事件的起因,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的結果顯示,&ld;日常摩擦&rd;為起因的校園暴力事件居首,占比550%。&ld;錢財糾紛&rd;次之,占比175%。&ld;情感糾葛&rd;居第三位,占比150%。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ld;偏激心&rd;引發,帶有很強的青春期特征。例如之前曾發生一起初中生以別人&ld;長得丑&rd;為打同學的事件。
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研究中心主任唐鈞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對于&ld;校園欺凌&rd;的社會風險評估等級落后。唐鈞介紹,長期以來,&ld;校園欺凌&rd;事件的風險等級偏低,造成了有關方面對此類事件重視不夠,從而忽略了管。這也是&ld;校園欺凌&rd;得不到有效管的原因之一。
更令人痛心的是,不少學生在遭受校園欺凌后只是選擇沉默,而不是尋求幫助或是解決方法。據《現代教育報》,中華女子學院發布的《初中生校園欺凌現象研究》顯示,遭遇欺凌后,不曾選擇求助的學生占比近五成(489%)。526%的學生認為,遭遇欺凌而不報告的主要原因是&ld;怕丟臉面,在同學中抬不起頭&rd;。青少年時期,自尊心的維護感非常強烈,加上思維不成熟,在成人并不在意的事情上,他們可能非常在意,這一定程度上使得他們在需要外界援助的時候,迫于&ld;面子&rd;而選擇默默忍受。
作為家長,若孩子在學校遭受欺凌,如何能及時察覺?
《中國教育報》給出建議,若孩子出現以下情況,很有可能是校園暴力所致,家長應該要警惕起來:&ld;不愿意上學了&rd;,平時按時上學的孩子出現無端逃學、裝病請假等現象;&ld;個人物品丟失或者損失&rd;,孩子的衣服、文具等個人物品經常有破損;&ld;身體傷痕&rd;,孩子身體無緣無故出現淤傷、抓傷等人為傷痕;&ld;睡眠出現問題或者沮喪、沉默寡言&rd;,孩子出現失眠、噩夢、尿床等問題;&ld;上廁所習慣改變&rd;,例如非要回家才上廁所等,學校廁所是校園暴力頻發的地點;&ld;自尊心受挫&rd;,遭遇校園暴力的孩子,性格上會更依賴家長,孤僻、怕生,且沒有自信;&ld;自我傷害傾向&rd;,受到校園暴力的孩子很可能會出現自我傷害或自虐的傾向。
校園暴力事件頻頻被曝光,且暴力程度愈演愈烈,從日常小事演變到見血甚至失去性命的案例已不少見。&ld;校園暴力何時休&rd;已經是個社會的呼聲。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日前下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治校園欺凌問題進入了國家議程,法制文明&ld;從娃娃抓起&rd;,是懲治、遏制校園暴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