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教孩子從小爭第一(3)
學習能力
從3周歲起,寶寶們就會比拼誰畫太陽畫得更圓;誰的蠟筆畫更干凈;誰先認識數字和鐘表;誰能用小鈴鼓和三角架敲出節奏;誰會彈鋼琴;誰最快學會新的韻律操并擔任領操??父母們驚喜地看到,爭強好勝之心使孩子們迅速從游戲能力中提煉出耐心、細致和出人意料的記憶分析能力,加入他們的學習過程中,使他們的學習能力&ld;超人一等&rd;。此時,要預防的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就是把孩子的學習能力的訓練從游戲中剝離出來,為了孩子能在學習上&ld;搶占先機&rd;而不停地讓他訓練,最后侵占了他的游戲時間,后者,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孩子的厭倦感會飛快地爬升,最終產生逆反心態:&ld;你讓我學,我偏不學;你讓我比,我偏不比。&rd;這就走向了提高學習能力的反面。 詼諧搞怪能力
父母有時會被孩子們的&ld;競賽項目&rd;搞得啼笑皆非,他們不明白以下這些比賽有何意義,比如:誰能夠繞著椅子轉圈子而不頭暈;誰先把冰箱冰格里同樣大小的一塊冰含化;誰在手腕上畫出的手表更美;誰騎小自行車路過雨后的水塘,濺起的泥漿和水花更多,甚至,兩個小朋友都在換門牙,比誰的門牙更漏風更能發出怪音。這些競賽是無聊的嗎?如果成年人的胸膛里也裝上一顆童心,你就會意識到這些只有孩提時代才有的詼諧競賽是孩子成長中的奇妙禮物,它們濾去了競爭中的功利心和物欲膨脹,而體現出本真的、發自內心的想象力。先不要斥責孩子們&ld;無聊&rd;吧,詼諧能力的競爭,帶給孩子真心的大笑和歡樂,甚至連輸者也笑得彎下了腰,還有比這種競爭更能帶給寶寶們美妙回憶的事物嗎?
好勝心的負面效應
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在上幼兒園之前,獨生子女寶寶沒有兄弟姐妹用以比較,只能以周圍的成年人如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坐標,來衡量自己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會出現兩種極端化的傾向:一種是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讓著寶寶,穿衣穿鞋假裝落后,下棋假輸,造成寶寶的自高自大;而另一種情況是爸媽能做到的大多數事,寶寶都無力做到,比如在背后拉拉鏈或系扣子;比如把自行車騎得很慢很慢都不倒這些比較會給寶寶帶來深刻的沮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