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教孩子從小爭第一(2)
到底是哪一種方式更適合寶寶的成長?參與競爭,還是,自得其樂?
寶寶們都在想些什么
要不要支持孩子競爭?首先要看寶寶們都在比些什么。
3~6歲幼兒的競爭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生活能力
如比拼會不會系鞋帶,會不會脫疊外套,會不會疊被子;會不會自己扣上紐扣。必須承認的是,有些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的比拼熱情也是老師鼓動上來的,雙休日,父母奇怪于孩子總是拉著他們比拼誰更快地吃完飯,誰第一個上完廁所,誰第一個睡著覺??其實這都是幼兒園老師為了體現在生活環節上的&ld;軍事化管&rd;而挑起的競賽,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吃飯囫圇吞棗、狼吞虎咽,又因為想第一個上完廁所而出現憋便憋尿的狀態,要對寶寶講明這樣做的害處。除此之外的&ld;生活競賽&rd;是可以鼓勵的,它使孩子的生活能力快速錘煉出來,并改變了&ld;萬事要求人&rd;的依賴心,改變了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游戲能力
寶寶們比拼堆砌積木的能力,玩雪花插片的能力,拼七巧板的能力,做紙塑的能力,玩剪紙的能力,玩智力拼圖的能務,比誰能玩得更復雜、更漂亮、更別出心裁和更快。孩子們的游戲能力,既是想象力和耐心的較量,又比拼了動手動腦的靈活程度。
體能和膽量
戶外活動中的寶寶可以用來較量的項目更是不計其數,他們比拼誰騎小自行車速度更快,誰能靈活自如地駕馭小滑車,誰能連續拍球,誰會花樣跳繩,誰跑步更快,誰在爬山過程中不害怕不叫累,誰玩袋鼠跳時能不知疲倦跳上200多米,誰蕩秋千時蕩得再高也不尖叫?正是從這些游戲運動項目上,孩子們意識到每個寶寶的運動天賦差異性很大,而勤于練習多少能彌補這種差異性,也就是說,從體能和膽量的錘煉方面,孩子們最容易意識到學習和毅力對競爭結果的影響,雖然這種意識還很朦朧。父母可以鼓勵如今運動量普遍不足的孩子參與這種競爭,勤于練習,但要預防因寶寶求勝心切、練習過猛造成的運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