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門聯手治理校園暴力 終結校園暴力還需"良苦用心"
&bsp; 目前,各地校園欺凌、校園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并且暴力手段越來越殘忍,令家長、學校、社會都十分關注。盡管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情況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是仍然是屢禁不止。想要徹底終結校園暴力,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相信終有一天,我們一定會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
身為家長,最擔心的事會有哪些?
校園欺凌和暴力必是其一:群毆、辱罵、拍裸照、持刀威脅……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屢見報端,手段之惡劣,氣焰之囂張一次次挑戰社會的底線。
日前,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教育部聯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九部門印發的《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提出切實形成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加強部門統籌協調,把此項工作作為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這是繼今年5月國務院部署校園欺凌專項治后,再次集中力量向校園暴力說&ld;不&rd;。
《意見》提出,要建立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時報告制度;落實監護人責任追究制度。
北京教育科學院研究員耿申認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必須與當地公安、司法等機關密切配合,建立一套系統化、多元化處置機制。比如,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未成年人監護人的監護職責;相關部門應落實《社區矯正實施辦法》,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探索建立符合未成年人年齡、心特點和身心發育需要的監督管措施。
《意見》提出,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學生必須依法依規采取適當的矯治措施予以教育懲戒;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并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
耿申指出,各地政府部門應盡快建立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中心,設置舉報和咨詢熱線。&ld;對于中小學校來說,&ls;依法依規處置&rs;的關鍵是以保護遭受欺凌和暴力的學生身心安全及促進施加欺凌和暴力的學生內心感化、行為轉化為核心,建立和完善處置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基本流程。各中小學校都應按照&ls;強化事先預防、及時應對事件、做好事后輔導&rs;的基本原則,建立學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小組,制訂和規范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的處置流程。&rd;
《意見》提出,欺凌和暴力事件妥善處置后,學校要持續對當事學生追蹤觀察和輔導教育。
耿申說:&ld;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妥善處置后,學校要持續對當事學生實施追蹤觀察和心輔導教育。對欺凌或施暴學生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和幫扶,給予其改過機會。但對施暴情節嚴重者,則須請公安民警參與警示談話,實施訓誡、做義工、移交公安機關等懲戒措施。對遭受欺凌和暴力的學生要進行必要的心輔導,幫助他們盡快走出心陰影,融入學校生活。&rd;
《意見》提出,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根據《刑法》《治安管處罰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予以處置。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范國睿建議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刑法》相關條款,增加&ld;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rd;等內容,適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起點,使中小學生明確并承擔欺凌與暴力的相應法律責任。
《意見》提出,中小學校要制定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
武漢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程斯輝指出,學校要制定完嚴密的安全管制度,應設置學校安全管辦公室之類的專門機構,也應配置專職人員,形成專職兼職相結合的學校安全管隊伍。同時,還要有專門的工具配置、設施建設,使學生欺凌和暴力問題能夠及時預警、及時預防、及時處置。
《意見》提出,建立早期預警、事中處及事后干預等機制。
程斯輝指出,當下一些學校的安全管,存在&ld;頭疼醫頭、腳疼醫腳&rd;&ld;臨時抱佛腳&rd;等現象。他建議,樹立學校大安全管觀,把保證學校安全視為&ld;頭等大事&rd;,同時堅持全過程掌控:事前抓預防,事中抓堅持,事后抓處置。
《意見》提出,引導廣大家長盡量多安排時間與孩子相處交流。
南京師范大學心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咨詢師裴濤說:&ld;家長要從源頭上防治孩子欺凌暴力行為的養成。父母是孩子模仿學習的第一對象,不少施暴學生就來自于暴力家庭。因此,家長首先要樹立對欺凌暴力的正確認知,掌握合的應對方法,成為孩子合格的榜樣。&rd;
《意見》提出,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公安、司法、媒體等各方面溝通協作機制。
程斯輝說,要重視家長、社區以及社會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學校安全管,參與平安校園建設。要將學校安全管置于國家、社會以及社區安全管的大體系進行謀劃、開展工作,使學校安全管贏得良好外部環境,同時又為社會、社區安全作出貢獻,形成學校安全與社區、社會安全之間的良性循環。
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教授姚建龍也認為,保護未成年學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而非學校一家之責。&ld;只有包括學生、家長在內的各相關部門與主體的共同參與,通力協作,才能有效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這一世界難題,而這也正是《意見》的&ls;良苦用心&rs;與核心內容。&rd;
(記者 晉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