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園暴力必須找準"痛點"
&bsp; 在中國,校園欺凌和暴力的現象相當普遍,并且呈現出不斷擴大的現象,引發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雖然國家、政府、學校、家庭等方面都采取了相關的措施,但是并沒有完全杜絕。仍有很多學生身處于校園暴力的威脅當中。當下,為了有效治校園暴力,首先必須先找準&ld;痛點&rd;,才能&ld;對癥下藥&rd;。
北京航空旅游專修學院的兩名女生果果和陶陶,在宿舍遭多名女同學毆打,果果嘴角被撕裂、身體多處受傷。大興區黃村鎮派出所已經對此事立案調查。事發后,打人的女生小飛被警方帶走接受調查,她在微信朋友圈發布警車及警察照片,并配有&ld;已經對警車免疫&rd;&ld;這次幾日游&rd;等調侃性文字。
打人女生直到被警方帶走,而且認為這沒有什么大不了的,還在朋友圈對此進行炫耀。這是完全錯位的人生價值觀。這是此類校園暴力事件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不管怎么嚴厲進行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都對學生沒有多大的震懾作用。面對校園暴力事件頻發,輿論普遍希望即將出臺的防校園暴力意見能給治校園暴力指明方向,明確加大對校園暴力的處罰力度,然而,從我國校園暴力事件的具體情況分析,對施暴行為依法嚴懲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關注未成年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消除我國存在的&ld;差生教育&rd;。
北京航空旅游專修學院是一所非學歷教育機構,這類非學歷教育機構(進行自考助學或進行職業技能教育)和初中、中職、技校、職高一起,是我國校園暴力事件高發的地帶。今年6月,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公布校園暴力案件情況顯示,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不斷升級,方式多樣,其中聚眾斗毆排在各類校園暴力案件之首;初中生和中專生是校園暴力最高發的群體。今年國慶期間,網絡曝出一起7名學生毆打教師并錄制視頻的惡劣事件,這也發生在一所中職學校‐‐四川省商貿學校。
這并非是對中職、中專院校的歧視,而是目前校園暴力事件的現實確實如此,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近年來,我國一直十分重視職業學校的建設、發展,然而,在當前教育評價體系和學校管制度之下,進中職、技校和職校的學生仍被普遍認為是&ld;差生&rd;,而這些學校則被視為&ld;差生集中營&rd;,不要說學生對學校沒有認同感,就是老師對學校也沒有認同感。相當數量的學生對未來十分迷茫,在這個階段,就很容易受到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影響。學校對他們也特別難以管,一位在中職任教的老師告訴我,學校每天的工作,都是解決學生要不要學的問題,而不是讓這些學生怎么學好的問題,課堂紀律十分差。尤其是非學歷教育機構,學校只是提供繼續教育,管得太嚴,本來就不想學的學生走人,有時學校就對學生中的不良現象睜只眼閉只眼。
初中階段校園暴力多發的學校也多是薄弱學校,在這些學校,老師只管成績較好的同學,對成績差的同學,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態度。對這些學生,學校和老師的處方式是勸這些學生直接選擇中職不參加中考,此既不影響學校中考升學率,又解決了他們的出路。社會對這部分學生也很少關注,而家庭在孩子無法進入普通高中之后,也極為失望。這些學生就這樣被作為&ld;差生&rd;、&ld;被邊緣&rd;和&ld;被拋棄&rd;,所以他們往往消極地看待社會,對周圍社會充滿破壞、仇視的情緒。
不改變制造&ld;差生&rd;的教育,再怎么加大對校園暴力的處罰力度,也不可能減少校園暴力。只有讓每個學生都有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對未來充滿希望,才會減少未成年學生把自己作為&ld;差生&rd;自甘墮落的校園現象。前不久出臺的中考改革意見,首要關注給每個學生合格的義務教育,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變,關鍵在于教育管者和教育者,必須有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為合格學生的基本教育價值觀。除此,我國還必須消除對職業教育的歧視。當前最有效的辦法,應當是取消普職分離,實行普職融合,不在初中畢業時對學生實行所謂的普高和職高分流,這實際變為分層。尤其在我國社會,這讓沒有希望進普高、重高的學生過早地在初中階段就放棄自我,進了職高的學生失去想,當基本的價值觀出了問題,再怎么說教、管,都難以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