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校園暴力超五成的學生不求助是怕丟臉
校園暴力可以說是長期存在于校園內的,但是很多時候,人們發現不了。被欺凌的同學為什么長期受欺凌不敢反抗或是向他人求助,數據顯示,他們其中大部分的人是因為怕丟臉,就是利用了受欺凌者的這一心理,致使欺凌者繼續的為虎作、膽大妄為。對于這種現象,學校要嚴肅對待,并且加以正確的引導。
如今,校園暴力屢見不鮮,發生在初中階段的比例尤為高,已經演變成不得不引起重視的社會現象。
日前,第三屆青少年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舉行。現場,由中華女子學院發布的《初中生校園欺凌現象研究》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注意。該調查以四川省部分中學初中部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系統抽樣的方法選擇樣本并進行問卷調查。數據顯示,遭遇欺凌后,不曾選擇求助的學生占總比48.9%;52.6%的學生認為,遭遇欺凌而不報告的主要原因是“怕丟臉面,在同學中抬不起頭”。
男生更易受到同伴欺凌
調查表明,欺侮現象在城市、縣鎮和鄉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中小城市比較突出。與女生相比,男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欺凌;而父母學歷水平較低的少年兒童,受同伴欺凌的可能性更高。
被調查者中,男生中的欺凌者占13.2%,女生中的欺凌者占11.4%;男生中的被欺凌者占12.3%,女生中的被欺凌者占10.5%。根據統計分析,不同年級的欺凌/被欺凌者所占比率分別為:初一的欺凌者的比率為5.0%,被欺凌者的比率為6.7%;初二中的欺凌者的比率為10.8%,被欺凌者的比率為9.2%;初三中的欺凌者的比率為8.3%,被欺凌者的比率為6.7%。
被調查者中受過言語欺凌的比例為94.9%,受過身體欺凌的比例為17.0%,受過關系欺凌的比例為33.9%,所有物被損害過的比例為10.2%。受到言語欺凌的比例高于受到其他欺凌的比例。
不報告首要原因是“怕丟臉”
研究發現,受到言語欺凌的學生中,初一學生的比例為33.6%,初二學生的比例為32.7%,初三學生的比例為33.7%;受到身體欺凌的學生中,初一學生的比例為37.3%,初二學生的比例為28.4%,初三學生的比例為34.3%;受到關系欺凌的學生中,初一學生的比例為30.0%,初二學生的比例為27.5%,初三學生的比例為42.5%;所有物被損害過的學生中,初一學生的比例為38.6%,初二學生的比例為47.5%,初三學生的比例為34.3%。
在被調查者中,認為遭遇欺凌而不報告的主要原因是“怕丟臉面,在同學中抬不起頭”的學生占被調查者的52.6%,其次為“對方威脅不讓報告”“覺得報告了也不能解決問題”等。根據調查,目前校方處理欺凌事件,多采用政教處牽頭,班主任和家長(微博)輔助教育的方式。而69.2%的被調查學生對于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夠滿意。
近五成學生不選擇求助
數據顯示,遭遇欺凌后,不曾選擇求助的學生占總比48.9%。在有求助行為的學生中,向老師求助的學生最多,而認為老師最能幫助自己的學生也占總比最高,這說明遭遇欺凌的學生對老師有強烈的信任感,在后期介入中可以充分發揮老師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欺凌/被欺凌的年級差異方面,被他人欺凌和欺凌他人的發生率,初二學生的比例要高于初一和初三的學生,這可能是因為初二學生正脫離了校園新成員的稚嫩,而離直面升學的壓力又尚有時日,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學校應正向引導青春期學生
根據調查可見,初二年級發生校園欺凌現象的比例最高。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學校和家長又該做些什么?
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系實習教研室主任王獻蜜直言,除了青春期叛逆外,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內心更加敏感。此外,大多數獨生子女在家長心目中的期望值很高,當他們壓力過大時,就會在學校做出一些體現自我意識的不當行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去控制其他人。
“家長一定不要以為教育都是學校的事,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教孩子如何與他人交往的技巧。”王獻蜜認為,學校也不是單純教授知識的地方,還是一個社會化的場所。她建議學校充分利用班會課形式,正向引導正值青春期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