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校長為維持山村私立小學運轉 全家賣廠賣房
&bsp; 教育不僅僅是國家的事情,更是學校、家庭共同的事情,所以,為了教育的長遠發展,大家務必齊心協力才行。日前,一名女校長為了維系山村私立小學的運轉,不惜全家賣廠賣房,也要照顧好山村留守兒童,提高山村教學質量,這一消息一經網絡媒體的曝光,迅速引發廣大網友的關注和熱議。
博愛私立小學
博愛私立小學
校長:為支撐學校運轉,丈夫賣廠、大女兒和兒子賣房,小女兒嫁妝都貼進去
家長:學校照顧留守兒童生活,能接送學生,教學質量好,管也嚴格
興平市教育局:正督促學校完善辦學條件,資金需自籌
孩子們的飯錢,老師的工資、學校日常運轉的各種雜費,一個月下來要4萬多元,興平市一私立小學校長劉艷每晚都要為錢愁得無法入眠。學生收費標準低,很多貧困孩子都沒交過錢。2004年學校創辦以來,為支撐運轉,劉艷甚至將大女兒和兒子的房都賣了,就連小女兒結婚的彩禮錢也貼補進去。
學生多為留守、貧困兒童
走進興平市豐儀鎮高家村博愛希望小學,就看到一個中年女子在門口打掃衛生,收拾雜物,她是學校創辦人劉艷。1992年,劉艷辭掉公立學校的工作,回到家里辦起幼兒園,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她就想在村上開一所小學。&ld;因為是自籌錢搞基建,所以也沒想把學校變成公益性質。&rd;劉艷笑著說,學校最初叫&ld;英漢雙語小學&rd;,主要是為提升農村孩子的英語水平。但2004年,學校成立之初,正好是打工潮,村里的年輕人都去外地了,很多孩子都是跟家里老人生活。
因為豐儀鎮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兒童,在公立學校無法兼顧孩子們的生活,劉艷便根據實際情況,接收了大量的留守兒童,不但可以將家遠的學生每天接送還能保證午餐供應,后來學校就改名為博愛希望小學。&ld;學校很多孩子家里都非常困難。&rd;負責學校日常管的楊百忍說,收費本身就很低,加上免費的學生,經費成了最頭疼的問題。
生源、教學質量獲家長認可
雖然經費緊張,劉艷愛孩子也在學校出了名。五年級的張心怡雖然成績好,但父母離異,母親遠嫁,父親去南方打工至今失去聯系。僅靠遠房叔叔及鄰居們的接濟。&ld;孩子兩年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活。&rd;劉艷得知情況后,便給張心怡免了所有費用。四年級的楊琪父母都到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奶奶,一年前老人突發腦梗全身癱瘓。楊琪獨自扛起所有事情,每天放學后就幫奶奶做飯洗衣,擦洗身體。為給孩子減輕負擔,學校經常組織師生到楊琪家幫忙。
劉艷甚至經常墊錢給孩子看病。&ld;不少學生在上課時突然生病,都是學校墊錢給看的。&rd;楊百忍說,每個月光看病花的錢都得1000多元。
自從辦學起,這所小學的生源就十分固定,幾乎每年都有300多名學生。&ld;教學質量好,老師管得也很嚴格。&rd;家長裴恒濤說,自己兩個孩子都在這里上學,娃們也都很喜歡老師。二年級任紫妍的奶奶也同樣認可這里的教學,大孫女以前在別處上學,到了三年級就有些學不懂,轉到這里后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全家人的錢都貼補給學校
從2000年籌備辦校起,劉艷的一家就開始傾盡全部。愛人把自己的鄉鎮企業賣了,加上銀行貸款,湊了100多萬元。多數孩子家都離得很遠,他們甚至買了4輛二手大巴車專門負責接送。18歲的女兒翟琳娜就幫著父母一起辦學,當時她的主要工作就是開車。&ld;每天凌晨5點起床,就是為了保證孩子們都能準時到校。&rd;翟琳娜說。
走讀生一學期200元,每天接送生一學期1400元還包括中午吃飯。而學校每個月光教職工的工資、飯菜和司機的接送等費用就需要4萬多元,從學生那里收來的錢無法運轉學校。&ld;我們家兄弟姐妹4個,父母為了辦好學不但把我和哥哥的房子都賣了,還把妹妹3萬元的嫁妝都貼了進去。&rd;翟琳娜說,但這些錢還是遠遠不夠。&ld;這學期剩的三個月我們都沒有辦法維持了。&rd;翟琳娜說,學校的剩下的錢都不夠給老師發工資,更別提給孩子們做飯了。此外,于教學樓漏水,他們還貸款在學校外另建一棟教學樓,但于資金不夠,樓蓋了一半停工了。
對于博愛希望小學目前的狀況,興平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員昨日介紹,于硬件設施一直沒有達到要求,這所學校目前還沒有拿到辦學許可證。但考慮到大多都是留守兒童,教育局也一直在督促其盡快完善辦學條件。而對于資金,該工作人員介紹,民辦學校都是自籌資金,國家在民辦學校小學部分沒有明確的資金扶持政策。華商報記者 呂蘭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