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師用生命在工作:保護孩子剛跑過 泥石流爆發
山村地區交通不便、教育資源匱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僅如此,很多現實情況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艱辛,相信山村教育工作者都深有體會。他們為了給當地的孩子傳授知識,往往冒著生命危險在工作。但是他們無怨無悔,因為這是在為教育事業獻身。
桑磊領著學生快速通過前往迪麻洛村的一處泥石流沖刷過的積水路段(9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原標題:一個特崗教師的N張面孔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捧當鄉中心校是一所名副其實的深山里的鄉村小學:從學校到距離最近的縣城大約有40分鐘車程,從縣城到怒江州州府大約6~7個小時的車程,而從州府到最近的能搭乘飛機的城市還要再增加3~4個小時的車程。這些都是理想狀態,山區經常發生泥石流,一旦遭遇泥石流或者塌方,幾個小時的車程就會變成幾天。
捧當鄉中心校的孩子們就住在這樣的大山里,有些住在離學校近些的村落,有的住得遠些,像迪麻洛村,走著可能要7~8個小時。
能把這些山里孩子帶出大山的是公路,而真正能讓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則是教育,然而,生活條件的艱辛阻礙了很多老師進入大山的腳步。一直以來,鄉村教育最大的瓶頸就是教師的“總量缺”和“留不住”。
國慶前夕,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來到捧當鄉中心校,試圖從一名普通特崗教師——桑磊的視角去看特崗教師以及它給鄉村教育帶來的變化。
對大山的改變要從改變這些孩子開始
孩子們離家很遠,為了節省路上的時間,捧當鄉中心校的作息時間是每上10天課就休息4天,這種放假被稱為“月休”。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到達捧當鄉中心校時,正趕上一個周日的下午課外活動時間。桑磊帶著十來個五六年級的孩子在有干凈木地板和整面墻大鏡子的專業教室里學打架子鼓。
以前,邊遠地區的老師來到大城市,最讓他們震撼的是大城市學校中先進的教育教學設備。這些年隨著國家對西部邊遠地區教育的持續投入,鄉村學校在硬件上已經發展得很快了。
“過去的老教師對電腦完全不懂。”捧當鄉中心校的傈僳族校長熊勝華說,2012年他到這所學校工作時,所有的教室都已安裝了電子白板,對老教師的培訓幾乎全部由特崗教師來完成。
隨著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一同來到山村學校的還有課程的改革。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到捧當的第二天早上,正趕上桑磊老師給三年級孩子上語文課。
“×××家的牛被老虎吃了。請把這句話改成把字句。”桑磊說。孩子們依舊靦腆,遲遲不肯舉起小手,桑磊便不斷地詢問,終于有人愿意試一試了,桑磊立刻鼓勵:“×××很厲害,大家的掌聲呢?”
現在桑磊擔任三年級一個班的班主任,平均每天有兩節課,另外,每周有4天負責學生的早自習和晚自習。桑磊力圖在這些課上“把課堂盡可能留給孩子”。
“如果還按照過去滿堂灌的方法,山里的孩子一輩子都無法跟城里孩子一樣。”熊勝華校長說。
此外,桑磊自學了架子鼓,現在又開始自學手鼓。他覺得音樂和美術最能培養孩子向往美的能力,并希望山里的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到這種美。“要改變大山里的落后,就要從改變孩子開始。”他說。
剛到捧當時,盡管是全鄉第一個大學畢業的教師,但是桑磊并沒有這些想法。
2007年,桑磊畢業于云南普洱學院(原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家人的鼓勵下,來自教師世家的桑磊放棄公務員考試,報名“特崗計劃”。
當時的桑磊并沒想一直留在山村,“我是抱著先就業再擇業的態度,因為特崗計劃的條件是3年之后還可以考公務員進行自由擇業,所以,我就想用3年的時間試一試。”桑磊說。
到捧當的第一天,桑磊就有些后悔。“感覺到了丐幫,很多孩子個頭跟我差不多,腳下穿著拖鞋,眼睛里全是不屑。”桑磊說。他去買生活用品,繞了整條街沒有一個電飯煲,最后就買了一把面條和一瓶紅燒肉肉醬。買完這些后桑磊才知道,這里每周只有周一有集市,能買到菜、肉和副食品,如果錯過了,只能等到下周。桑磊吃了3天的面條拌肉醬,接著又吃了4天的方便面。
那時候,桑磊每次給父母打電話的內容幾乎都是讓父母想方設法把自己調離捧當。
事情的轉變發生在第三年。
一天晚上,四年級的女孩小銀(化名)在其他同學的陪伴下來找桑磊——小銀的手跌斷了。小銀是個孤兒,一直寄養在叔叔家,而叔叔為了一家的生計跑到西藏打工。
桑磊臨時充當小銀的家長。他帶著孩子到了鄉醫院,做了簡單固定的處理后,鄉醫院的醫生建議到縣醫院治療。到了縣醫院,小銀被定性為左手Y形骨折,要做骨頭復位和拉直手術。在手術過程中,小銀抓著桑磊的手,雖然疼得滿頭是汗,卻始終咬牙不吭一聲。
手術后,孩子的叔叔趕來接小銀。分別之際小銀將一張紙條遞給了桑磊,上面寫著:“桑老師,你知道手臂復位和拉直時我為什么不哭嗎?我是一個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昨天我做手術的時候,就覺得爸爸回來了。我怎么能在爸爸面前哭呢!”
桑磊一邊看紙條一邊流眼淚。他第一次感到了自己對于山區的孩子意味著什么——“我就是大山孩子心中的支柱”。
從那一刻起,桑磊的心安定下來了。
在山里當老師是用生命在工作
真正留下來當一個大山里的鄉村教師,工作絕不僅是上課和批改作業那么簡單。
“這里的留守兒童并不多,但是單親和孤兒比較多,多是由于貧困造成的。”貢山縣教育局局長楊云鵬說。
由于貧困或者沒有人照顧,有些孩子“冬天也只能光著腳穿一雙夾腳的拖鞋”,不少孩子頭發很長了也沒有人打理。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捧當的第二天下午,正趕上桑磊老師給孩子們剃頭。剃頭工具很“簡陋”:一把已經很舊的推子和一塊塑料斗篷。孩子們不在乎這些,他們排著隊,笑著、鬧著、等著。
很多老師每過一個月就給自己班里的孩子理一次發。每天晚上查夜時老師們必做的工作是摸摸孩子的額頭、詢問孩子們有什么不舒服。捧當鄉中心校老師的宿舍樓里沒有鎖門的習慣——不僅是因為山里民風淳樸,更重要的是,方便孩子們有急事時能“推門而入”。
因為路太難走,桑磊的家里更是常年備著各種醫治頭疼腦熱的常用藥。“城里人覺得再簡單不過的上醫院看病,在我們這里可能是拿命在冒險。”桑磊說。
用生命工作并不是一句玩笑話。
孩子們回家的路,經常因為下雨而塌方。每年四五月暴雨多發的季節,這條路就會變得更加兇險了。
桑磊記得,2014年4月,也是一個孩子們月休的時間,由于持續幾天的大暴雨,道路塌方非常嚴重,經過相關部門搶修,開辟出了一條小道供迪麻洛村的孩子們回家,學校派出所有男教師護送。起初學生通過得比較順利,就在桑磊帶著最后一批學生小心翼翼地通過時,突然,聽到專門負責觀察塌方情況的老師大喊道:“快跑,快跑!”在隊伍最后的桑磊拼命催促和保護著前面的孩子,就在所有人剛剛跑過時,一聲巨響,山上的巨石泥土就像大壩泄洪般傾瀉下來。
只要留在了捧當這樣的山村學校里,一名教師無論是屬于“特崗計劃”還是事業編制,就絕不會僅僅是當一名教書的老師那么單純。他們有時像保姆,有時像保安,有時像醫生……到后來,孩子和老師之間更像是家人。
阻礙鄉村教育發展的瓶頸仍然是缺教師
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等部門聯合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即“特崗計劃”。據教育部公布的消息,截至2015年,一共有超過50萬名的特崗教師奔赴鄉村學校,覆蓋了中西部22個省(區)的1000多個縣。
僅以怒江州為例,楊云鵬局長介紹,從2014年起特崗教師已經成為怒江州引進教師的最主要渠道。據了解,從特崗計劃實施到2009年,貢山縣一共招聘特崗教師5人, 2014年至2016年招聘的特崗教師一下子達到了71人。
作為走進怒江邊的第一批特崗教師,桑磊已經成為代表性人物——去年教師節期間他作為優秀鄉村教師代表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而他總說,身邊還有很多比自己更優秀的山村教師。
10年來,“特崗計劃”極大地解決了鄉村教育的師資問題,但是,問題依然存在。
現在,已經在鄉村學校待了10年的桑磊有了更多的困惑:鄉村學校已經有了更新的校舍,孩子們也有了營養餐,而一直困擾著鄉村教育的師資問題似乎也正在解決。鄉村教育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嗎?
桑磊所在班的隔壁是特崗教師余麗美所帶的一年級。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見到余麗美時,她剛剛上完一節美術課。“我不是學美術的,我不能在色彩搭配上給孩子更好的指導,我希望能有專業的美術老師來鄉村學校。”她說。
當鄉村教師在總量上的缺口開始有所彌補時,結構上的缺口則顯得越發明顯。
“我們每年都會申報專業老師,但是根本沒有人來報考。”熊勝華校長說。這些還都是能看得到的“缺口”,還有一種“缺口”更讓熊勝華擔憂:現在真正留在山村學校的,無論是特崗教師還是事業編制的教師,基本都是生長在農村或者是本地區的,真正從外面來的、從大城市來的很少。缺少文化上的沖擊,使得鄉村教育在文化背景上依然過于單一。
“要讓山村的孩子真正趕上城里的孩子,關鍵因素還是教師。”熊勝華說。在熊勝華看來這其中不僅是師資的總量,還有教師的視野、專業性,等等。
現在桑磊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除了一如既往的備好課,桑磊開始有意識地閱讀國內外教育家的著作,希望用彌補自己的方式帶給鄉村教育更多的改變。
鏈接:
2006年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到西部農村學校任教。在湖北、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等12個?。▍^、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兩基”攻堅縣(團場)首先實施。
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2009年“特崗計劃”實施范圍擴大到中西部地區22個省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06~2009年,共招聘特崗教師12.4萬多人,其中,初中教師7.8萬人,小學教師4.6萬人。覆蓋900多個縣,8000多所學校。
2012年該計劃實施范圍為《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確定的11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4省藏區縣、中西部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西部地區原“兩基”攻堅縣(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部分團場)、納入國家西部開發計劃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以及西部地區一些有特殊困難的邊境縣、少數民族自治縣和少小民族縣。
2015年6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由國務院層面頒布實施的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印發,提出將進一步擴大“特崗計劃”實施規模,重點支持中西部老少邊窮島等貧困地區補充鄉村教師,并提高特崗教師工資補助標準。截至2015年,由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特崗計劃”公開招募50.2萬名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兩基”攻堅縣以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任教,覆蓋中西部22個省(區)的1000多個縣,3萬多所農村學校(村小、教學點)。
(資料整理自教育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