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西北5省區超5成教師表示有機會愿意轉行
原標題:調研顯示西北5省區師資緊缺539% 教師表示有機會愿轉行
眾所周知,國家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這就表明教師才是這一系列流程中起最關鍵作用的人。但是地區不同,教師們面臨的現實困境也不同,尤其是西北地區的教師們,總是有著一腔熱血豪情,久而久之,也逐漸被現實打敗。不難看出,西北地區教育發展困難重重。要想扭轉局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青在線西安1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iddt;中青在線記者 孫海華) &ld;大規模的&ls;撤點并校&rs;后,很多小學生必須翻山越嶺,才能到離家很遠的鎮里上學,有的孩子甚至因為路途不得不輟學&rd;、&ld;在一些地方,教師老齡化嚴重,年輕教師緊缺&rd;、&ld;還有一些學校,到現在都買不起教具&rd;……8個月的調查,令參與&ld;西北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滿意度&rd;調研活動的兩千名師生深感&ld;沉重&rd;。
2015年6月起,陜西師范大學聯合西北師范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微博)、青海師范大學、寧夏師范學院共5所西部師范院校,對西北地區教育現狀展開全面調查。兩千多名大學生在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走訪了100個區縣、400多個基層教育部門和學校,得到了1萬多名農村學生、家長(微博)、群眾和教育工作者的配合支持。
&ld;總體來看,西北地區群眾對當前基礎教育的發展有較高的滿意度。&rd;該項目首席專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郝文武告訴記者,分析回收的近6000份調研問卷顯示,西北地區群眾對適齡兒童入學率的滿意率為927%,對教師素質的滿意率為911%,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滿意率為911%,對學校管、環境、安全的滿意率為905%。
然而,調研報告同時反映出西北地區中小學(微博)面臨的諸多現實困境。
&ld;師資緊缺&rd;是西部教育的首要危機。調研中,63%的學校領導認為當地師資數量&ld;比較緊缺&rd;,其中79%認為&ld;非常緊缺&rd;。師資匱乏的問題,在小學段更加嚴重。這樣的情況下,卻仍有539%的教師表示,如果有機會從事其他工作,他們愿意離開學校,其中還有1104%的教師表示&ld;非常愿意離職&rd;。
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小學教師為例,2014年專任教師33357人,比2013年少了756人。同時,2014年新增的專任教師為6555人,減少教師7311人,自然減員的速度,遠大于新錄用教師的人數。
&ld;更讓人擔憂的,是一線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程度,與之前相比有所降低。&rd;陜西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盧勝利認為,西北地區教師目前享有的待遇現狀,與他們期望值間存在的反差,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調研顯示,對教師工資待遇,農村教師選擇&ld;不滿意&rd;、&ld;很不滿意&rd;、&ld;一般&rd;的占到522%,而在縣城教師中,這三項占到727%。同時,對教師住房條件,感到&ld;不滿意&rd;、&ld;很不滿意&rd;、&ld;一般&rd;的農村教師為45%,縣城教師為475%。
此外,大量教師對目前提供的進修機會和晉升制度不滿意,平均滿意率為801%。有教師反映,學校安排進修機會和評定職稱上,存在&ld;只評不聘&rd;,大部分都是通過學校指派和內定產生,有失公平。
&ld;撤點并校&rd;帶來的問題也有顯現。調查中,居民中有489%認為學校布局合性&ld;一般&rd;、74%認為&ld;不合&rd;,08%認為&ld;很不合&rd;。認為家校距離遠的百分比累計為50%以上;學生從家到學校感覺&ld;很累&rd;、&ld;比較累&rd;的累計百分比是48%,&rd;輕松&ld;的累計百分比是33%。
在甘肅省臨澤縣倪家營鄉汪家墩村,調研組成員、陜西師范大學政漢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劉煒發現,這里和大部分西北地區一樣,農村人口稀少、分布零散,大規模的&ld;撤點并校&rd;后,村里的小學被撤銷,小學生們要翻山越嶺,才能去離家很遠的鎮里上學。
&ld;有的孩子就這樣輟學了&rd;,劉煒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帶給人們視覺上的享受,但對當地的孩子來說,卻意味著崇山峻嶺的&ld;阻隔&rd;。
在一些地區,&ld;新一輪的&ls;讀書無用論&rs;正在抬頭。&rd;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的一位母親告訴調研組成員:&ld;上學看娃自己,能學就學,不愿學就回家幫忙,種地、放牧或者外出打工。&rd;‐‐以前的不重視教育,是不讓孩子上學;現在的不重視教育,則是將孩子的教育隨意化,僅靠孩子自身的天賦和學校教育。
相比較而言,城鎮更關心學校的硬件設施和教學質量。農村家庭則更關注孩子是否能被學校&ld;管得住&rd;:父母農忙或者打工,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只能委托給學校,這就對學校的教育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在大部分地區,調研組成員也深深感受到了西北地區對知識的渴望。在甘肅省古浪縣,經濟發展滯后,上學被看作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家長和學生都非常渴望擁有完備的教學設施和&ld;好老師&rd;。然而,現實的軟、硬件資源均無法滿足他們對高質量教育教學的需求。
&ld;望眼欲穿,卻無能為力。&rd;當地教育局局長無奈地表示:我們這里太窮了,學校買不起教具!&rd;而在參與調查的2583名中小學生中,有來自72所學校的學生報告自己學校目前還沒有圖書室,占到學校總數的1895%;同時,來自49所學校的學生報告自己學校沒有多媒體,占學校總數的1289%。
經濟滯后導致教育落后,人才培養斷層,反過來又制約經濟發展。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則存在顯著的城鄉差異,呈現出明顯的&ld;鄉鎮塌陷&rd;趨勢。一方面,是伴隨著危改工程的推進,每年仍還有中小學危房以不同速度增加;另一方面,農村學校&ld;撤點并校&rd;后,大量產生的寄宿制學校,提供給學生的食、宿條件滿意度也體不高。
基礎教育發展的不均衡,還表現在絲路沿線的不同地區、不同側面。
在頗有北歐風情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ld;三免兩補&rd;政策(免學雜費、課本費、寄宿生住宿費,補寄宿生生活費、交通費)已全面實施,并將幼兒教育和高中教育納入免補范圍,實現了15年免費教育。&ld;物價低,生活富足,幸福指數高,這里甚至還出現了反向的&ls;空巢老人&rs;、&ls;留守兒童&rs;。即牧民多,年輕人常年在牧區放牧,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城里的現象。&rd;
遺憾的是,與這里齊全的硬件設施相比,教師的老齡化卻非常嚴重。&ld;就像肅南一中校長所說,肅南是個好地方,值得更多優秀教師選擇。&rd;此外,各個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除智育外,對德育、體育、美育的嚴重弱化;學校教育資源利用率低、農村學校安全保障方面滿意率偏低等等問題,&ld;也都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視。&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