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怎樣應付一哭二鬧三打滾的寶寶
&bsp;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們對孩子的關注度也就越來越高,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漸漸形成了,想要什么就伸手向家長要的壞習慣。要是家長們不滿足的話,他們慣用的做法就是&ld;一哭二鬧三打滾&rd;,折騰的家長們毫無招架之力。那么,輕易的妥協就行了嗎?當然不是,家長們一定要選對正確的方法應對。
如果家里的孩子在1歲以內還是個小寶寶,那么他們多數的表達方式會以哭鬧來呈現,比如孩子餓了、感到太冷、太熱、尿濕了等,就會哭鬧起來&ld;告訴&rd;父母我不舒服了,父母這個時候也是要盡量滿足孩子需求的。
1歲半以后或者已經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孩子,多數是能明白、能聽懂一些道了,這個年齡段要是父母還一味的向孩子的不合需求&ld;妥協&rd;,那么就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引導,會讓他們認為任性、不講也是可行的,父母都會順著自己。
孩子吃飯時候有的家庭就要上演&ld;斗智斗勇&rd;,飯前不許吃零食,但是孩子一嚷嚷、一哭鬧,心軟的你是不是就一邊不高興的給他還一邊說:&ld;待會你要不好好吃飯,以后就別想再吃零食&rd; 孩子如愿以償,即使后來不好好吃飯, 他的&ld;招數&rd;一用就靈,你也只能又氣又急。
在外面商場里你也可能不止一次的遇到這樣的場景:孩子抱著玩具&ld;你給我買下來,我就要我就要&rd;媽媽說家里都有很多這樣的不能能再買,孩子這會不光扯開嗓子哭還會在地上打滾,基本上多數父母覺得在大庭廣眾之下會無奈的把玩具買下來……
類似的情形有很多,這種時候孩子反而成了&ld;控制&rd;父母的小能手,不斷地&ld;調教&rd;著父母如何來滿足自己的種種需求。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好奇心、愛玩是他們的特點,有時候從學校接回來到了小區孩子想在活動場地玩一會、或者一些小事,是可以選擇性的來滿足。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是堅決不能妥協的,比如,看見別人家孩子有貴重的電子玩具,自己也哭著鬧著要買一個、睡覺前要鬧著要父母陪著玩劇烈活動的游戲等,不能答應的時候父母都要保持一致不答應,無論所么鬧騰,這樣以后提過分的要求就會收斂,否則一旦你破例答應一次,孩子還會貪心第二次。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遇到生病的時候,于身體不舒服,孩子的情緒多數會變得易煩、易怒、脆弱,這個時候,父母如果沒有給予孩子特別的照顧、陪伴,孩子會更沒有安全感也不利于病情好轉,所以生病期間,父母可適當的妥協還是需要的,也會讓孩子在這個脆弱的時候比較信賴父母,也會有利于接受父母的一些教養。
面對孩子的無取鬧要學會拒絕,語言要簡單明了,因為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是聽不進去長篇大論的道,比如說:&ld;不行,我們出門之前已經說好了要……。&rd;&ld;不可以,因為這個不適合小孩子,會……&rd;,如果孩子繼續鬧騰,你可以直接說:&ld;不行&rd;。雖然這個時候很可能在公眾場合有點難為情,但是你需要有這個過程,不能為了避免難堪就急匆忙妥協。
有些時候也可以用冷處不睬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會在你的面前各種鬧騰,就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當你不睬、不接招的時候的,有些孩子會覺得哭鬧沒效果也就會逐漸放棄這樣的行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