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載荷出艙任務”感想作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天宮課堂“載荷出艙任務”感想作文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天宮課堂“載荷出艙任務”感想作文篇1
不僅是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天問探火、北斗導航等無不捷報頻傳。中國航天起步晚,起點低,為何還發展快、本領高?
堅持黨的領導是“法寶”。每一次關鍵技術的突破、飛行試驗的成功、艱巨任務的完成,無不凝聚著黨中央的決策和關懷,凝聚著黨組織和廣大航天系統黨員干部職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背后,是黨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決策部署,指引著航天事業前進的方向。
黨的___在北京隆重開幕。“建設航天強國”寫入___報告,中國航天事業又一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____說,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建造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是實現新時代航天夢的必經之路。
據統計,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參與其中的研究所、單位多達上百家,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實施載人航天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在距離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40多公里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開辟攬天征途。
條件或許沒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卻是一脈相承。有人曾問兩度飛天的聶海勝和三度圓夢的景海鵬:“你們已經實現飛天夙愿,未來還打算冒這么大的風險嗎?”
作為黨的___代表,景海鵬面對中外記者給了這樣一個“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次先鋒、再打一次勝仗,讓浩瀚太空再次見證一名航天戰士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無限忠誠!”
“航天飛行是我們的事業,更是我們的生命,為了飛天夢想,只要祖國需要,我們隨時準備再上太空!”
天宮課堂“載荷出艙任務”感想作文篇2
神舟十三號此次的“亮點”頗多:相比神舟十二號在太空駐留3個月,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員將在太空過春節,地球上的我們將歷第一次收到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是中國女航天員第一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此次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此次載人飛行任務將進行2~3次出艙活動等等。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從2003年楊利偉作為中國首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到如今我國已經有12人去過太空,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闊步前進。空間站建造的宏大項目將分步驟有序完成,我們堅信它將在未來圓滿順利進行;關乎人類和平與進步的航天夢,會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為一個個現實,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對中國人來說,在這份激動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從容。幾十年的航天事業,其背后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我們親歷了自己國家的奮斗歷程,我們也在日常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進步。
今后,我們還會見證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等的發射。每一次見證,都更加堅定了人民對國家、對未來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實力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人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而非只是一種幻想。所以,這不只是一個中國航天人代代接力、傳承夢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國家更有實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們總是忍不住回顧過去,而越是回望歷史,越能理解當下。越回顧,就越珍視。我們會不斷回顧中國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尋找民族前行的動力。那些時刻,因為銘記成為永恒。
天宮課堂“載荷出艙任務”感想作文篇3
偉大征途背后,是無數航天人嘔心瀝血、艱苦卓絕的奮斗所鑄成的不朽奇跡,更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所鋪就的“通天之路”。作為年輕干部,雖已無法“摘星攬月上九天”,卻要讀懂航天精神的“特別”之處,不斷涵養自己的品格、素養和意志。近地軌道的200多公里,中國航天人走了近60年;偉大復興的漫漫長路,值得我們用一生踐行。
“特別能吃苦”,頑強品格錘煉鋼筋鐵骨。
航天員的選拔極其嚴苛,從眾多戰斗飛行員中脫穎而出后,依舊要經歷八個大類、一百多個項目、數千個單元的魔鬼式訓練才具備進入太空的資格。但唯有如此才成承受八倍于自身體重的重力,應對外太空復雜多變的各種情況。年輕干部同樣是通過層層選拔、考核,才走上了現在的工作崗位。然而實際工作中的情形是千變萬化的,要認識到“苦難”是年輕干部的“煉金石”,去“嬌氣”,接“地氣”。要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頑強品格,不怕難、不怕苦、不怕累,練就獨當一面的強大本領。在具體工作中,更是要邁開步子,不畏畏縮縮;要扛起擔子,不推推搡搡;要動起腦子,不猶猶豫豫,在“自討苦吃”中培養自己敢于擔當的精神品格。
“特別能戰斗”,沖鋒態度激勵不甘人后。
載人航天工程是目前中國航天領域技術難度和風險挑戰的“天花板”,可即便如此,依舊有許許多多“特別”的航天人在“特別”的攻堅時刻挺身而出、前赴后繼,才能渡過一次次危機難關,跨過一個個技術鴻溝。現如今,國內外形勢風云變幻,疫情防控依舊吃緊,在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征途中,時刻都會面臨新的斗爭,處處也都會成為戰場。年輕干部應當將風險挑戰視作自己的政治歷練課,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發揚斗爭精神,敢于斗爭,在攻關前沿、基層一線燃燒自己的青春斗志。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也要有善為人先的智慧,更要有爭為人先的擔當,有勇有謀,沖鋒在前,開拓進取。
“特別能攻關”,創新思維啟迪舉一反三。
中國的載人航天走的是一條完全獨立自主的創新之路,我們具備后發優勢,更是錨準世界一流,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由此才掌握了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科學理論體系。年輕干部是活力,是朝氣,某種意義上就是創新的代表,在崗位上更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具體實際,形成獨有工作方法。“思想張力”是年輕干部的天然優勢,應大膽解放,突破陳舊方式方法,擺脫長期路徑的依賴。與此同時,也要戒驕戒躁,把牢“思想定力”,要暢想,不要空想;要高談,不要空談;要實干,不要空干。一切干事創業的基礎一定是結合實際,而結合實際的基礎一定是調查研究。年輕干部應深刻理解其中內涵,擎高思維創新之帆,筑牢肯干實干之船,才能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特別能奉獻”,為民宗旨引領孜孜不倦。
每一次太空任務前,航天員們都會立下“生死狀”,在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面前,他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神話傳說中,“上九天攬月”多少透著些玄幻色彩;而在中國航天事業里,“天問”“嫦娥”“神舟”卻都是航天員們用生命繪就出的壯麗篇章。年輕干部要始終牢記為民服務的宗旨,為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都刻上無私奉獻的烙印。要不忘本,牢記自己的使命。少伏在“案頭”,多去“田間地頭”,走近百姓身邊,走進群眾家里,用“鐵腳板”走出人民幸福路、國家復興路。更要不為己,恪守一心為公,要在一言一行中守住底線,在一點一滴中奉獻為民。唯有如此,方能渲染“不忘本,不為己,盡忠職”的干部底色,成就精彩人生。
天宮課堂“載荷出艙任務”感想作文篇4
奮斗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勤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斗,在反復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游、出艙行走需要扎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斗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占“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著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無論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著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著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斗,激蕩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征程,逐夢新時代。
天宮課堂“載荷出艙任務”感想作文篇5
從51年前的一曲《東方紅》響徹太空,中國人拉開了探秘宇宙的偉大征程。回溯中華民族半個多世紀的問天歷程,我國航天科技從起跑、追趕到超越,以驚人的攻關加速度刷新著世界的認知。幾代航天人夙興夜寐、嘔心瀝血,憑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登月球、訪火星、漫步太空、問鼎蒼穹,攀登著科技高峰的同時,更積淀傳承著深厚博大的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向各行各業傳遞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密碼”。
以“愿得此生長報國,勝寸心者勝蒼穹”的情懷與志向指引逐夢航向。
有人說,科技應是嚴肅客觀、超越主觀情感的。殊不知,在科技工作者嚴密的推理演繹與實驗分析之下更需家國情懷的滋養。“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曾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家國情懷是鑄造航天精神的根與魂,由此延伸出的強國之志、報國之行便是無數航天人自然而然的選擇。斗轉星移,時代更迭,精神的力量歷久彌新。鄧稼先、任新民、于敏、郭永懷等老一輩“兩彈一星”科學家在環境極度惡劣、物質極度匱乏的條件下用一生詮釋著愛國不是貼在墻上的標語,而是用腳踏實地的身體力行證明的實干擔當。他們在上下求索中為后世留存的精神印記不會湮滅于歷史長河,而是激勵著無數新時代“后浪”接續“嫦娥”奔月、神舟飛天、北斗導航的偉岸華章,這不僅是航天精神的寶藏,更逐漸內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以“十年磨一箭,一箭刺蒼穹”的攻堅與奮斗綻放璀璨光芒。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東方紅一號、嫦娥探月、天眼問穹、北斗凌空……使命必達的背后是無數航天人用青春、智慧與熱血闖出的航天科技路。中國航天事業曾面臨西方撕合同撤專家、敵對封鎖扼殺以及無數“卡脖子”技術難題,航天人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戰斗姿態、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骨氣打響了曠日持久的“問天”攻堅戰,直至把國之重器的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中國航天女副總師姬濤從畢業起參與了天基測控各個階段,未至不惑之年便滿頭銀絲,換來航天測控精準度的大大提升;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帶領團隊在無數夜以繼日和不眠不休里換來北斗照亮中國夢;“神舟”團隊從零起步,27年間實現了載人天地往返、航天員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等多項核心技術突破。65年來,一代代航天人在專注與奮斗中創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航天路。
以“中國創造,勇開新局”的守正與創新點燃加速引擎。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中國航天發展史就是一部獨立創新史。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再到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次火星探測……無數個“第一”證明了科技創新是通往強國之路的“密鑰”,更賦予了中國人無限創新創造的勇氣和力量。置身科技革命大潮,中國航天人沒有等待觀望,更沒有亦步亦趨,而是在“爭先創優”的模式下實現了中國航天從“跟跑”到“領跑”的偉大跨越,跑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極大推進了向科技強國的進軍步伐。然而,成功不是休止符,而是新征程的起點。當前置身新一輪科技革命大潮,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要接續在關鍵技術領域合力攻關,啃核心技術“硬骨頭”,讓“中國創造”成就新的“中國高度”。
天宮課堂“載荷出艙任務”感想作文篇6
“神箭”在弦,再度問天。自古以來,人類就向往探索宇宙,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夸父逐日……遠古的傳說,是中華兒女樸實的向往,卻印證著中華民族的豐富聯想與智慧。回首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歷程,我國航天人胸懷航天報國之志,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取得了載人天地往返、航天員空間出艙和空間交會對接等一系列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這“飛天一躍”,將不斷指引我們去“擊破萬里蒼穹、目標星辰大海”,彰顯了航天工作者自力更生、不甘人后的進取精神,凝集著中華兒女的殷切期望,凝結著航天工作者夜以繼日、刻苦攻關的辛勤汗水,凝聚著國家和民族追求科技進步的澎湃力量。
自力更生、攻堅克難。載人航天工程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發展載人航天技術,對于加強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提升國際地位、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中國航天事業奮斗歷程,就是一段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歷程,“中國創造”突破了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巨大跨越,成為中國科技創新日益深化的生動縮影。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這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離不開億萬中華兒女的自強不息、自力更生、接續奮斗。
自強不息、勇攀高峰。放眼當今的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發展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各國在發展戰略部署上都以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航天技術就是重要內容之一。載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挑戰性的領域之一,它的覆蓋面廣、影響力深,豐富的應用場景已超乎人們的想象,中華兒女以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打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一定能不斷創造出新的輝煌。我國航天事業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得益于獨特的制度優勢,無數航天人前赴后繼、自強不息、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航天科技成果。
自主創新、追求卓越。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離不開自主創新,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航天技術的發展,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自主創新”見證了幾十年航天技術的發展,實現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牢牢抓住了航天技術主動權,助力我國躋身于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推動了我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當前,國內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無論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需要航天技術的助力,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才能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我們才能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天河漫漫,縱使太空遙不可及,但是浩瀚星空永遠是地球無可取代的鄰居,探索永無止境。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石刻,三名宇航員攜帶14億中國人的赤誠和勇敢,追問星河、直飛云霄、不負期待,這意味世界航天事業發展又有了新的里程碑,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天宮課堂“載荷出艙任務”感想作文篇7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斗和特別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
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失更是不堪設想。
科學與人文并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回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為,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在學什么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身為祖國的“花朵”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與人文并舉,還要做到規范與個性共存!
艱苦的條件錘煉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于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學習、鉆研,這才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后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于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征。身為21世紀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范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并舉,規范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