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天宮課堂》的作文2022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在距離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40多公里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開辟攬天征途。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天宮課堂》的作文2022(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于《天宮課堂》的作文2022(精選篇1)
10月12日,我和同學們一起收看了中國航天“天宮課堂”第三課,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再次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有趣的一課。
20__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啟。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并面向全球直播。這是時隔8年后,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中國首次問天實驗艙空間站在軌進行太空授課活動,他們講得精彩、講得成功,備受歡迎。而繼第一堂課后,“天宮課堂”第三課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采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這次天宮課堂中還將展示出問天實驗艙的一些神奇設備,包括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柜、生物技術實驗柜和變重力實驗柜等。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于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天宮課堂”第一課的太空實驗我還歷歷在目:“太空健身”、“細胞培養”、“浮力消失”……,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宇航員做的一系列關于水的實驗,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現象。而“天宮課堂”第二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離實驗,我們都知道,在正常環境下,水油是分離的;但在失重環境下水油分層現象消失了,實驗還演示了通過旋轉產生離心力實現分層的現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通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將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為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關于《天宮課堂》的作文2022(精選篇2)
嫦娥奔月,那是古人的美好想象;飛天萬戶,那是先民的勇敢嘗試;神舟發射,則是中國人民對浩瀚宇宙的再一次成功探索。仰望星空,你可曾想到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壯闊,可曾想到辛棄疾“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的豪情壯志。
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陳冬是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指令長,即將出征的他說:“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我準備好了,為祖國去出征太空?!?/p>
劉洋,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員。10年前,當完成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離開天宮一號時,她堅定地說:“不久的將來,我一定會再回來。”如今,她即將實現10年前的心愿。
出征在即,蔡旭哲對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的首個載人航天任務充滿期待:“很憧憬很期待去感受我們的太空家園?!?/p>
航天精神是不畏險阻的挑戰精神。
為了適應太空環境,每一位航大員都要進行一系列高負荷,高風險的地面訓練。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中,航天員要接受肌肉扭曲變形,腦部缺血,呼吸困難反應。為了這個航天夢,無數的航天員,一次又一次的接受艱苦的訓練,一年又一年的無悔堅守,咬牙前進,勇攀天梯。
航天精神是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
從東方紅、長征、神舟到北斗、嫦娥、天問,我國航天事業創建60多年,一項項關鍵技術的突破,一個個輝煌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工作者背后的努力,正是因為這些航天工作者的不斷創新,我們才得以看到今天的神舟十四號的成功發射。
無論是再度披掛上陣的陳冬,十年礪鋒的劉洋,還是為飛天準備了12年的蔡旭哲。仰望星空,逐夢前行,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止。
“神舟問蒼穹,九天可攬月”,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們的探索永無止境,祝愿航天英雄平安凱旋,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關于《天宮課堂》的作文2022(精選篇3)
“五、四、三、二、一、點火!”期盼已久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10月12日凌晨點火升空了。那一瞬間,長征火箭猶如出淵的蛟龍拔地而起,披著絢麗的彩霞,迎著燦爛的晨光,費俊龍和聶海勝帶著十三億中國人的祈愿,開始了奔赴太空的旅程。
“神舟六號”,一飛沖天,所有的中華兒女都歡天喜地,它的飄逸回旋,叫幾代的航天人夢想漸漸變成現實,它的成功回歸讓中華兒女的信念堅定,再次證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友愛、共進的民族。隨著一艘艘的航天飛船的到來,無不是向世人展示著我們中國人的風采,從無人飛船到載人飛船,更是一個比一個精彩。“神五”發射成功,“神六”發射成功,它們標示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成熟,我國人民航天夢的實現。讓我們感謝那些為了國家航天事業的人們,他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全國人民要以航天人為榜樣,愛崗敬業,把本職工作發揮到淋漓盡致。
我們是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吧裰荨憋w船使我們的田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們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凝聚起無堅不摧的巨大力量,煥發出民族精神的強大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深邃而博大,而它的繼承人又是誰?是我們—青少年一代。所以,從今天起,從此刻起,我們要加倍努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并學會關心他人,尊敬師長,自強自信……時刻準備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關于《天宮課堂》的作文2022(精選篇4)
李白詩中寫道:“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痹诠糯藗兙拖蛲焐系氖澜?,因此就有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但今天的我們已經幫助古人揭開了這神秘的面紗。今天,三位宇航員再次為我們展開了“天空課堂”的活動。
天空課堂講了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實驗、會掉頭的扳手實驗。這次天空課堂中還展示出問天實驗艙的一些神奇設備,包括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柜、生物技術實驗柜和變重力實驗柜等。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于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這些都讓我嘆為觀止。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變“懶”實驗了。劉洋老師制作了一個紫色的水球,她用裝滿空氣的針管快速沖擊水球,水球也用較快的震動回應。劉洋老師又往水球里放了一個空心鋼球,再次用空氣沖擊水球,神奇的一幕出現了:水球竟沒有像之前一樣作出劇烈地震動,而是微微扭了一下身子,就不動了,似乎變懶了一樣,我驚嘆極了。
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我上網搜了一下,原來它的原理是:外力施加到水球上,水會發生共振,加入一枚鋼球后,水球固有頻率就會發生改變,相對不容易引起共振,我茅塞頓開??晌矣窒耄荷钪杏袥]有用到這個原理呢?我想來想去,還是想不到,于是跑去問媽媽,媽媽看著滿臉疑惑的我,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們要多留心生活,做一個生活小達人。在爬山時,你有沒有看到有些阿公的肩上挑著兩桶水?他們挑水時,為了避免水濺出來,都會在水桶表面放一片荷葉,這是不是用到了這個原理?”我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用“懂了”的表情回復了媽媽。
很多人都說,航天是個浪漫的話題,星辰大海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但今天我明白了,它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所以如果浩瀚無垠的宇宙是一本書籍,那么航天是一把開啟宇宙智慧的鑰匙,我們要感謝越來越多的航天員,他們成為我們的眼睛、雙手,不但為我們揭開了星際神秘的面紗,也讓我們懂得了更多的科學知識,他們觸發了我心中的航天夢。
通過這次天宮課堂,我也再次感受到了航天事業的蒸蒸日上。我知道,只要我們學好知識,為航天事業獻上一點點的祝福和支持鼓勵,都可以成為航天事業發展的小小動力。同學們,讓我們一直關注航天,點亮心中的航天夢吧!
關于《天宮課堂》的作文2022(精選篇5)
“天宮課堂”的第三課開講了,今天給我們授課是神舟十四號的航天員陳冬、劉洋兩位老師,航天員蔡旭哲當起了攝影老師,這次還是采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進行直播授課。
首先,兩位老師們給我們介紹了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的基本構造,里面的科學手套箱和低溫存儲柜、生命生態實驗柜、生物技術實驗柜和變重力實驗柜等都是為做好各種太空實驗配置的。接著,老師們又為我們展示了毛細效應、水球變“懶”、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四個實驗,我最喜歡的是水球變“懶”實驗,當劉洋老師拿著針筒向水球上吹氣時,水球會大幅度地旋轉扭動,然而當她把不銹鋼球植入水球中后,再次用針筒向水球上吹氣時,水球的振動幅度就變小了,這就是受太空微重力環境的影響,水球變“懶”了,真是太神奇了!最后,劉洋老師給們展示了在生命生態實驗柜種植了70多天的水稻,實現了從種子到種子全壽命周期的培養,還觀察到了水稻的“吐水”現象,這一現象讓我嘆為觀止,感到不可思議!
每次的“天宮課堂”都讓我受益匪淺,從中感受到太空的魔力、科學的魅力。少年強則國強,讓我們懷惴一顆熱愛科學的心好好學習,一起去探索不可預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