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有什么美好寓意
馬上就要到立秋節氣了,相信大家都知道立秋這個節氣跟秋天有關,立秋節氣有什么美好寓意?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立秋節氣有什么美好寓意,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立秋節氣有什么美好寓意
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進入秋季,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說,立秋后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并沒有過完,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并不是在立秋節氣。
立秋的特點
1、初候,涼風至。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2、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3、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聲變之矣;
4、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的來歷和風俗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
立秋的含義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至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立秋這天除了貼秋膘、啃秋、戴楸葉、喝紅豆湯,中國各地還各有不同的習俗。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的風俗
1、啃秋
“啃秋”也叫做“咬秋”。天津、江蘇、浙江等地,在立秋這一天都有吃西瓜或者香瓜的習俗,其寓意在抓住秋天將它咬住,還具有很好的預防瘧疾等疾病的作用。
一般在立秋這一天,城里人會買上一個西瓜全家圍在桌旁啃西瓜,而農村里就更為好爽了,直接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大西瓜邊吃邊聊天。
2、秋社
秋社原本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正是農民莊家大豐收的時候,民間采用敬灶社、煮社粥的方式,表達豐收的喜悅之情以及對土地神保佑風調雨順的感激之情。
3、貼秋膘
民間有在立秋這一天以懸秤稱人的習俗。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基本上沒什么胃口,所以吃的少、飲食也比較清淡,與立夏時的體重相比較,兩三個月下來,都要瘦一點,所以要多吃點好的,來補償夏季的損失。而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一天,會吃各種各樣的肉,烤肉、紅燒肉、燉肉等等。
4、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的七八月份舉辦。是為了迎接秋收而舉辦的經營貿易大會,有些是與廟會一起舉辦,有些是舉辦的單一的貿易大會。一般是為了交換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以及交換糧食等活動。期間還有各種戲劇演出、賽馬、耍猴等節目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