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的民間風俗
立秋節氣的民間風俗大家一定都很好奇怎么回事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立秋節氣的民間風俗快看,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立秋節氣的民間風俗快看
1、啃秋
“啃秋”也叫做“咬秋”。天津、江蘇、浙江等地,在立秋這一天都有吃西瓜或者香瓜的習俗,其寓意在抓住秋天將它咬住,還具有很好的預防瘧疾等疾病的作用。
一般在立秋這一天,城里人會買上一個西瓜全家圍在桌旁啃西瓜,而農村里就更為好爽了,直接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大西瓜邊吃邊聊天。
2、秋社
秋社原本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正是農民莊家大豐收的時候,民間采用敬灶社、煮社粥的方式,表達豐收的喜悅之情以及對土地神保佑風調雨順的感激之情。
3、貼秋膘
民間有在立秋這一天以懸秤稱人的習俗。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基本上沒什么胃口,所以吃的少、飲食也比較清淡,與立夏時的體重相比較,兩三個月下來,都要瘦一點,所以要多吃點好的,來補償夏季的損失。而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一天,會吃各種各樣的肉,烤肉、紅燒肉、燉肉等等。
4、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的七八月份舉辦。是為了迎接秋收而舉辦的經營貿易大會,有些是與廟會一起舉辦,有些是舉辦的單一的貿易大會。一般是為了交換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以及交換糧食等活動。期間還有各種戲劇演出、賽馬、耍猴等節目助興。
立秋節氣預示著什么
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立秋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中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
立秋節氣會吃餃子
沈陽立秋當然要“搶秋膘”包餃子(吃黃瓜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立秋吃的傳統美食很多
秋桃、餃子、西瓜、茄子、肉、龍眼肉、清涼糕等。立秋時節有“咬秋”的風俗,雖然一般都是以咬玉米、西瓜等為主,但也有些地區吃茄子。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個傳說。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
這時,農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就是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立秋節氣曬秋曬什么
每逢立秋時節,作物成熟,生活在湖南、江西和安徽等地方山區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豐收的農作物,逐漸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斗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于每年公歷8月7或8日交節。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