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超八成受訪者對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有信心
&bsp; 為了確保廣大兒童群體的生命健康安全,我國建立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幫助尋找失蹤兒童,防止人身意外傷害,具有非常強的時效性,受到廣大網友的用戶。近日,據相關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者對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有信心,希望具體實踐過程中,它真能夠不負眾望。
5月15日,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正式啟動,全國5000多名打拐民警可在第一時間將失蹤兒童信息發布到平臺,平臺收到報警,除了在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官方新浪微博上發布失蹤兒童的姓名、年齡、照片、失蹤地點,還會通過手機推送等新媒體手段,將信息發到相關區域市民手中。此舉引發網友對兒童失蹤問題的關注。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755%的受訪者關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其中,243%的受訪者非常關注。598%的受訪者認為此舉打通了民眾參與打拐的官方渠道。
受訪者中,771%的受訪者家里有兒童,229%的受訪者家里沒有兒童。
廣東省興寧市水口鎮的劉俊明的兒子劉斯睿,于2012年12月31日在老家水口鎮鹽米村路口走失,走失時剛滿4周歲,自此劉俊明就踏上了尋子之路。&ld;我現在在深圳當專車司機,這份工作時間方便、自,見到的人、去的地方都比較多,有助于尋找孩子。&rd;劉俊明說,目前老家的房子拆遷,他拼命保住了一半,&ld;就是怕小斯睿有一天回來卻找不到家&rd;。
對于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的啟動,598%的受訪者認為此舉打通了民眾參與打拐的官方渠道,583%的受訪者表示能推動打拐工作的信息化管,569%的受訪者認為這是&ld;互聯網+打拐&rd;的有益探索,497%的受訪者感覺會真正提高尋人效率,321%的受訪者認為提高了對拐賣行為的震懾力,同時也有371%的受訪者覺得難以推廣到農村等拐賣高發區,215%的受訪者認為還是無法從源頭上解決拐賣問題。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巡視員、打拐辦主任陳士渠26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是用信息化的手段來迅速傳遞兒童信息。&ld;具體來說,就是通過這個平臺把失蹤兒童的信息推送出去,在短時間內讓很多人知道,從而發動群眾搜集線索。&rd;陳士渠表示,以前經常發懸賞通告,或者通過微博、微信來轉發有關信息,在傳播范圍和速度上都有所欠缺,信息回饋滯后。&ld;新平臺的啟動恰恰彌補了缺點,一旦發生拐賣案件,警方可第一時間發布消息,并針對一定范圍內的用戶進行推送,從而鼓勵更多民眾參與到打拐行動中去,對犯罪行為有更強的震懾力&rd;。
全職打拐志愿者、網友&ld;上官正義&rd;從2007年7月起開始涉足打拐反扒志愿者工作。他認為,互聯網參與打拐一直有強大的助力作用。微博打拐,不僅增強了普通老百姓的打拐、防拐意識,同時也對人販子有很大的震懾作用。&ld;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的建立,有助于合社會資源,更好地引導民眾識別信息真偽,使網友正確參與反拐工作。&rd;&ld;上官正義&rd;強調,警察仍應是&ld;互聯網+打拐&rd;的主力。
調查中,813%的受訪者對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的作用有信心,其中,166%的受訪者覺得非常有信心,僅93%的受訪者沒有信心,94%的受訪者覺得不好說。
劉俊明表示,一打開地圖,附近如果有小孩子丟失,就會跳出來一個信息,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留意。&ld;這樣信息散播得很快,找到的機會也就大很多,而且,這也是對人販子的一種警示&rd;。
陳士渠認為,平臺是公安機關對偵查拐賣案件的一種有益補充。通過平臺,警方和群眾之間能夠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并搜集到更多的線索,從而更好地、更快地把失蹤兒童找回來。&ld;但并不是每一個失蹤兒童案件都需要采取這種方式,警方在初步調查之后,如果沒有發現有價值的線索,我們才會采取這種方式。&rd;陳士渠強調。
對于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的啟用,614%的受訪者建議完善信息甄別和發布標準,582%的受訪者期待信息發布要迅速、準確,574%的受訪者建議構建專業的管和救助體系,550%的受訪者建議與其他信息發布渠道相結合,529%的受訪者建議充分發動社會力量的參與,375%的受訪者建議注重擴大信息的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