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雙非童遭遇上學難 想放棄香港身份沒有返回機制(2)
提 及私立學校的花費,黃先生坦言確實比公立學校高,卻也還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內。比起錢,黃先生顯然更關注私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問題。于其目前所居住的地區(qū) 并非深圳的核心區(qū)域,黃先生直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對孩子有很大影響。&ld;我們這里相對比較不發(fā)達,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更多還是會放在發(fā)達的城區(qū)。&rd;
除 了教育質量,更大的煩惱即將接踵而至。兩個女兒下半年分別就讀四年級和五年級,再過一兩年就都面臨小升初的問題,但麻煩的是目前女兒就讀的學校只有小學。 當下,黃先生已經開始盤算,&ld;我家住的離東莞近,我打算到時候把女兒送到東莞一所口碑不錯的私立學校入讀。現(xiàn)在學校里與我想法一致的雙非家長不在少數(shù)&rd;。 但是于教學質量較高,要想入讀這所學校也并非易事。據(jù)其透露,該學校要求學生和家長分別同時通過入學考試、才有獲得入讀的可能。
雖 然女兒上學也算一波三折,但黃先生還是比一些想在深圳就讀的雙非家庭幸運。今年3月份招生政策出來后,曾娜所在龍崗區(qū)的一些私立學校已經開始明確拒收雙非 學童,有的雖然允許就讀,卻沒有學籍。同時據(jù)不少雙非家長反映,目前深圳一些教學質量較差的私立學校,高年級因為人數(shù)越來越少被取消,孩子念著念著就沒書 讀了;而一些教學口碑相對較好的私立和國際學校,收費又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受的。
2012年,伴隨著香港&ld;零雙非&rd;政策的實行,深圳市公立學校原則上也開始拒收港澳籍外籍學生,目前深圳市為港籍學童提供港式課程的民辦學校雖說有11所,但一是學位有限,二是收費昂貴。
一 開始政策出來時,劉女士還覺得有回旋的余地,并不十分擔心;但到女兒上幼兒園之后,孩子教育的問題成了困擾個家庭最大的困難,&ld;早知道這樣,我說什么都 不會去香港生的&rd;。與劉女士的后悔一樣,在連日的采訪中,甚至有不少家長私下向南都記者表示,希望國家能夠建立返回機制,如果孩子能回深圳公立學校接受義 務教育,放棄香港身份也是愿意的。
今年深圳市兩會上,市政協(xié)委員陳昳茹提交了一份關于將港澳籍學童納入公辦學校教育的議案。在議案中陳昳茹提到,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多年來父母雙方或父母一方非香港 居民在港生育的子女已有20多萬;而從最近深圳市外事(港澳)辦公室與綜合開發(fā)研究院(中國深圳)聯(lián)合課題研究獲得的數(shù)據(jù)表明,深圳跨境學童2015年已 達3萬人,總量高峰值將于2016年至2018年升至65萬-85萬人之間。
目前,雙非單非兒童上學、入學可選擇的途徑非常狹小。這些學童或者選擇長途跋涉舟車勞頓跨境上學、成為跨境學童,或者只能選擇在深圳讀民辦學校或支付昂貴的學費讀國際學校。陳昳茹認為,上學、入學難問題已是雙非單非兒童家庭的最大難題。
&ld;從 目前的情況來看,生活在深圳的香港、澳門籍兒童,可以推測他們成年后大部分應該還是工作生活于這三地。&rd;陳昳茹向南都表示,作為將來深港澳三地交流的使 者,現(xiàn)在尤其是雙非兒童一方面不能融于香港、澳門,又難恢復內地身份,得不到三地社會的身份認同,如果長此以往不引起重視,恐將帶來更多社會問題。
陳昳茹告訴南都記者,在上周,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已經就其提案建議予以回復稱,目前市教育局正在就雙非兒童入學問題進行相關研究討論。
統(tǒng)籌:南都記者 晏嬋嬋 曹金良
采寫:南都記者 晏嬋嬋 張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