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區中小學開設特色校本課程 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2)
近年來,懷柔五中在總結學校特色、育人目標的基礎上,形成了&ld;基礎素養類、學科拓展類、人文素養類和健康教育類&rd;四個課程體系,實現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活動化和校本課程特色化。這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學校將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機融合,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德育建設和傳統文化一直是懷柔五中的關注點。為此,學校依托優秀骨干教師的力量,結合懷柔特色和學生需求,編寫了《習慣》、《感恩》、《責任》三本德育校本教材。
在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有機融合方面,學校在英語和勞技學科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學校在初一年級將《快樂講英語》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英語學科相結合,全體英語教師通過開展各種英語活動,帶領學生說英語、用英語、懂英語。學校以每學期開展英語演講、英語科普劇等方式,在學生中掀起了一股用英語、講英語的熱潮。
此外,學校還將《創意剪紙與欣賞》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勞技學科相結合,培養學生養成專注、靜心的好習慣。《創意剪紙與欣賞》是該校勞技教師李小鳳經過多年教學積累,用近一年的時間精心編寫的校本教材,該教材在2014年榮獲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一等獎。課堂上,李小鳳指導學生完成精美的作品,讓學生在剪紙中練就一雙靈巧手,在欣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懷柔區渤海中學位于慕田峪長城腳下,是懷柔課改試點校。通過多年積淀,該校逐漸成為以長城文化為引領,以英語為特色的山區初中校。課改中,學校通過對辦學經驗的總結分析,對長城文化的進一步梳,構建了以育人為核心的&ld;四三&rd;課程結構體系。
據了解,&ld;四&rd;課程指的是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綜合性課程(校本化課程)、拓展性課程(校本課程)和生命性課程四個課程體系。&ld;三&rd;課堂則包括生態課堂、綜合實踐課堂和博聞講堂。這其中,博聞講堂是該校的一大特色。講堂以課外知識為主,聯系生活及社會的關注點,涉及到天文、地、美術等常識性知識。學校開設講堂的目的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彌補學生學習資源少、視野窄的短板,受到廣泛歡迎。
目前,該校已開發具有地域特點的活動性課程18項,學科性課程8項。這其中,該校將渤海民間非遺項目‐‐&ld;沙峪竹馬&rd;引入學校,以社團的形式開展。該社團每周兩次活動時間,專業教師從竹馬的起源、形式、服裝等向學生講解、示范和練習。學生們不僅學到了竹馬的相關知識,還形成了一支能參與各種表演的竹馬表演隊。比如,在2015年,學生們就代表懷柔區參加了&ld;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群眾精品節目&rd;展演。
據校長盧國東介紹,未來,學校將嘗試分層教學和分類走班教學,采用長短課與大小課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努力讓山區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樣,享受到新課改帶來的好處。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多年來,懷柔區北房中學緊緊圍繞鎮域是北京市&ld;舞龍之鄉&rd;的優勢,以龍文化為辦學特色,利用課堂主渠道積極對學生進行龍文化和龍精神的教育,打造出了學校特色的龍文化系列課程。
在具體操作上,學校將龍文化與校本課程有效融合,在語文、歷史、地、思品的課堂中,融入學習龍文化、龍故事和龍的發展等內容,提高學生對龍的認識,以此培養學生閱讀、表達、研究學習的能力。學校還將龍文化與藝術教學相結合,在美術、書法和音樂學科中,開展畫龍圖、刻龍章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藝術修養。此外,學校還將龍文化與體育項目相結合,在體育課、課外活動等時間段開展舞龍的動作要領、基本技能等培訓活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據記者了解,除了龍文化之外,學校還積極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目前開設有舞龍、舞獅、田徑、科技英語等20余門。
在嘗試推進課改實驗課方面,北房中學也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在一節以語文學科為主、相關學科共同實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綜合實驗課上,語文、歷史、地學科教師齊上陣,充分運用新課程念,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