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中學現象嚴重或將壟斷優質教育資源(3)
時間:
kina2
兒童資訊
我們將K大學生第一年GPA作為衡量學生對大學階段學習適應能力的量化指標,這一指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生源的優異程度。總體來看,超級中學學生平均GPA為308,僅比一般中學學生高008分,優勢十分微弱。從GPA排名進入前15%的比例來看,來自超級中學的學生比一般中學高出近6個百分點;此外,來自超級中學的學生處于GPA排名后15%的比例也低于一般中學。
這種成績差異是否能直接歸因于中學教育呢?例如,我們注意到K大農村戶籍的學生,在大學一年級的學業表現大幅度落后于城市學生,超級中學農村戶籍學生較少,同樣會使得超級中學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學業表現優秀。
多元回歸的結果顯示,在控制了學生性別、戶籍類型和招生類型后,超級中學學生比一般中學學生的GPA僅高出004分,這一差異雖然在統計上顯著,但效應值非常小,不具有實際意義。
我們可以認為,在相同性別、戶籍類型和錄取類型的學生中,超級中學學生比一般中學學生并未顯示出明顯優勢。此外,各省超級中學生源的表現并不一致。有少數省份在控制了其他變量后,超級中學學生的學業表現甚至略低于一般中學的學生。
這一結果意味著,如果我們將評價的眼光從高考后僅僅放長一年,從K大一年級學生的學業表現看,超級中學和一般中學學生的差異不大,超級中學并未在人才培養方面顯示出更高效率。 超級中學確實在應試以外的學習能力培養方面不夠超級,超級中學的教育本身很可能沒有給其學生增添更多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