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中學現象嚴重或將壟斷優質教育資源(2)
這84所超級中學5年中占K大錄取人數的比例,逐步2005年的354%提高到2009年4380%,共占有K大全部錄取計劃的4030%,而其余1998所一般中學僅占錄取計劃的597%。這表明,在高考和自主招生兩大錄取機制下,K大錄取名額向超級中學集中的情況不斷加劇,各省不同中學之間的均衡被逐漸破壞。值得注意的是,2005~2009年是自主招生各高校的名額逐步擴大的5年,這很可能是自主招生發展過程中各高校都忽略的一點。
從分省來看,31個生源省份都至少有1所超級中學,最多的省份有6所超級中學。K大在7個省份的錄取名額高度集中,其超級中學占據了全省一半以上的錄取名額;17個省份超級中學占有K大30%到50%的錄取名額;其余7省份則在19%到30%之間。超級中學數量越少,且超級中學占有名額比例高的省份,集中度最高,教育生態失衡也越嚴重。
不同超級中學占據K大的名額優勢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所確定的84所超級中學平均占有本省K大錄取計劃的144%,是省內平均占比的94倍左右,其中占比最低的為省平均的4倍,而最高的竟達228倍。有32所學校占比是省平均的10倍以上,絕大部分分布在直轄市或省會城市。
這一結果支持學者提出的超級中學會加劇教育資源分配地域間、特別是城鄉間不公平的觀點。K大來自超級中學與一般高中學生中農村戶籍比例的差異進一步支持這一觀點。數據表明,K大來自一般中學學生中農村戶籍的比例是超級中學的8倍左右。2005~2009年間,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全國農村戶籍人口比例降低,兩類中學的學生中農村戶籍的比例均有所下降,但兩者之間的差異并沒有出現明顯變化。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2005~2009年間K大在不同省份招生名額的分配大體遵從歷史慣例,也就是說,如果K大2004年在河北省招生80人,2009年也大體招生80人,雖然這一邏輯需要在關注公平與效率的雙重視角下有所調。假設在河北省沒有超級中學的情況下,80人的生源可能會比較均衡地來自全省各個地方,邢臺、秦皇島、張家口、邯鄲、承德、唐山甚至沽源、赤城等縣城中學都會有學生考入K大。但如果河北省出現了超級中學,80人的名額會大幅度向石家莊、衡水等超級中學所在地集中,其他地區中學考生考入K大將成為小概率事件,這很可能會使大部分地區的教師喪失工作的成就感:大部分中學的學生剛剛進入高一,就可以清晰地預見到自己進入好學校的希望渺茫。
與此同時,不管有沒有超級中學,K大在河北省的招生名額仍是80人,超級中學實際不會導致K大在河北的招生名額總數變化,超級中學不會給河北省和河北人民帶來任何福利方面的改變。
超級中學不斷擴大的名額優勢,確實帶來了城鄉間更大的不公平。超級中學對高中教育的均衡有很大影響,對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的城鄉公平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