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大人范"表現究竟該歸咎于誰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一篇小學生作文,內容主要概括為只要有熟人就好辦事的意思,一時間在網上引起了暴動。網友們在網站上展開一輪又一輪的罵戰,有人認為是孩子們天真爛漫,童言無忌的玩笑話,有人則認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思想了,長大更甚。對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近日,湖南某小學的一篇學生作文刷爆朋友圈。有天下午,該學生在學校打了預備鈴后去上廁所,不少人都被值日生攔住不讓進,剛好值日生是一位熟悉的&ld;大哥&rd;,得以&ld;開后門&rd;入廁,孩子在記敘完此事后,在作文的結尾寫道,真像大人們說的那句話:&ld;現在的社會只要有熟人就能辦成事。&rd;
一時間,朋友圈里看過此作文的大人們,唾沫橫飛,群情激憤,有人說&ld;這么小,就學會拉關系&rd;,還有人無不揶揄的說&ld;有前途&rd;,更有人提出所謂的建設性意見:&ld;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rd;……孩子這篇一百來字的作文,因為講述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就仿佛做了什么離經叛道的事似的,受到了大人們的口誅筆伐。
這一幕讓筆者仿佛回到了小時候,當年因為和同伴嬉鬧湊巧說了句模擬大人常說的玩笑話,湊巧又被大人聽到,然后就莫名其妙被大人追著暴打一頓,老媽當時說的就是這話:&ld;讓你不學好,讓你不學好,打死你!&rd;當時的我,除了委屈,還是委屈,憑什么只是模仿了大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ld;壞&rd;?
當年委屈的我們現在成了自大的家長(微博),和二十幾年前的父母一樣。我們總在喊要做&ld;孩子的朋友&rd;,要和孩子&ld;平等的交流&rd;,事實上揮舞著道德大棒的大人們,又有幾個做到了?之所以有很多網友大呼&ld;不得了的小學生&rd;,都是基于成人的眼光和心態對孩子的世界進行了錯綜繁復的解讀。為什么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俯下身問問孩子,也許他只是想炫耀一下,因為認識了高年級的同學而得到方便的&ld;沾沾自喜&rd;?如果他真的學會了圓滑,也許他會選擇用&ld;朋友多了路好走&rd;之類,大人們會不會還要夸他早慧、明事?
面對一個夾雜著拼音,字都沒認多少個的低年級小學生,大人們非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繼爾給他們的行為強加上一些成人價值判斷,這無論是對孩子的成長還是平時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指導都是一種抹殺,甚至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傷害。孩子的世界,清凈透明,有些無意對大人口頭禪的模仿真的沒必要過于敏感,更沒必要聲色俱厲的加以負面解讀。
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像寫這篇作文的七八歲的孩子,在這個年紀是比較天真率性的,喜怒哀樂溢于言表,無論對自己的父母親人還是關系密切的小伙伴,只要喜歡,就會直截了當的表達出來,他們或許根本沒有大人們所解讀出來的這樣復雜的想法,那些所謂的&ld;世故、圓滑&rd;都是大人們過度的解讀出來的。
因此,對于那些言行偶爾表露出&ld;大人范&rd;的孩子們,我們根本沒必要過分的解讀他們的行為背后所謂的深刻&ld;內涵&rd;,那也許只是對大人們言行某個片段的模仿罷了。如果真要找原因,那我們更應該反思,我們為什么讓孩子會出現了這種&ld;早熟&rd;的表現,是不是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向孩子們傳輸了什么&ld;不正常&rd;的信息催化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