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小學獎勵綜合表現優異畢業生1.8萬元獎學金
在校期間,不論是在課業上還是在合群表現上,都得注意綜合發展。這樣才能贏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對于今后的成長發展也是彌足重要的。日前,據悉武漢一小學獎勵綜合表現優異畢業生18萬元獎學金,引發廣大網友的熱烈關注和討論。對于這種金錢獎勵的方式,大家褒貶不一,你怎么看?
本報訊(見習記者鄧小龍)&ld;畢業后沒來得及回去看老師,沒想到老師們會先來看我。&rd;昨日上午,育才第二寄宿小學畢業生王琨瑀有些意外,老師們一起來家訪,還送來了18萬元獎學金。
今年起,育才第二寄宿小學設立了一項新制度,六年來綜合表現優異的畢業生可獲得該校獎學金,王琨瑀成為首位獲得獎學金的學生。班主任胡老師介紹,王琨瑀不僅學習成績優異,待人也很友善,是同學中出了名的&ld;好人緣&rd;。在學校里的課余時間,除了愛打籃球,最大的興趣就是讀書,可謂&ld;能文能武&rd;。今年,他剛剛被武漢市實驗外國語學校錄取。
據介紹,該校獎學金的評定除了要參考學生在校時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例如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課余興趣、道德品質等。今后,該校計劃每年從畢業生中評選&ld;榜樣&rd;,發放獎學金。該校國際部校長汪寧梓表示,教育不是生產線,學校不能只負責&ld;生產&rd;會考試的學生。作為一所民辦寄宿制學校,學生與家長的親子時光更少,學校對孩子在成績之外的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該校專門設立這一&ld;畢業生獎學金&rd;制度,就是為了鼓勵每個學生在學習之余注重身心全面發展,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同學、老師的貼心人。
對于小學生來說,18萬元獎學金是否過高?會不會給孩子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汪寧梓說,對孩子任何形式的獎勵,都可能成為一把雙刃劍;關鍵在于引導。孩子能否正確看待獎學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財觀?這么高的獎學金,孩子幼小的心靈能否承受?表彰是否一定要采用金錢的形式?這些問題在家長中引起了爭議。
接過獎學金后,王琨瑀表示,將從中拿出5000元捐給紅十字會,希望為正受洪水困擾的武漢人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