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七種壞行為習慣 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
&bsp; 人們常說,習慣決定命運,這話一點兒也不假。好的習慣可以使你終身受益;相反,壞的習慣很可能將你帶入歧途。不過,也要知道好的習慣并非一時之間就能夠養成,同樣,壞的習慣也不是一時就能夠糾正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規范自己的行為很有必要。
美國心學家威廉&iddt;詹姆士曾經說過&ld;播種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rd;可見行為習慣對人的影響力巨大。
現在的孩子都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很容易養成一些壞行為習慣。孩子有壞行為習慣并不可怕,關鍵還在于父母能否及時發現并糾正。一味縱容,那才是真正的后怕。
所以,當孩子有以下7種壞行為習慣的苗頭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
當你提醒孩子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自己洗臉刷牙時,他是不是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仍然像沒聽見一樣呢?如果是,那么父母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了!因為,這些信息傳遞出來的是孩子對父母所說的話的漠視與無所謂。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提示,本意是讓孩子主動去做,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如果孩子長期漠視父母的話,而父母卻一味縱容,那么你的孩子將來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并極有控制欲。
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走到孩子面前,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并讓孩子給你一個肯定的答復。如果孩子不聽話,則告訴他后果是什么,并且說到做到。比如節日將不能得到禮物;周末不能出去玩等。孩子的行為多是父母身上的反射,因此,父母也應做到及時回應孩子的要求,以身作則。
小的時候無視規則的孩子,長大后也一定不會遵守社會規則。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規則,比如,要遵守交通規則、游戲規則、物品要歸放原處、按時作息等。如果孩子從小就無禮視規則,比如玩游戲時,別的小朋友都可以按游戲規則玩,而你的孩子卻只會在其中搗亂;再比如玩完游戲后,有的孩子可以將玩具放回原位,有的卻弄得滿屋狼藉。
其實,在孩子2歲以后家長就可以給其制定規則了。
家長立的規則一定要合,并且在孩子能做到的范圍。同時應注意不要大聲呵斥孩子,逐步引導,并且一旦制定規則后就應堅決實施,不要輕易更改。孩子形成一個好的規則意識后,便可以舉一反三,在做其他的事情上也不會無視規則。
延伸閱讀→ 什么時候給孩子立規矩最管用?
或許,你會認為孩子與長輩說話時翻白眼、傲慢無是在耍小性子,但是傲慢的舉止反襯出來的卻是孩子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一些父母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或者歸為&ld;叛逆&rd;,而置之不。但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孩子周圍沒有朋友,并無法與老師和同學融洽相處。
父母的正確做法應是明確和孩子提出來:你這樣的說話方式所有的人都不喜歡,你這樣的行為會讓人討厭,你這樣會失去朋友等。必要時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懲罰,讓孩子記住教訓。
我們常常會看見這樣一些孩子:明明不會疊被子,卻當著小朋友的面說自己早上疊了被子;明明沒有玩過某樣玩具卻說自己曾經玩過;明明在家里沒有刷牙,卻和老師說刷過牙了。當孩子有這樣說謊或夸大事實的行為出現時,父母應開始警惕了,但也不必過于憂心。
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經常會出現混淆概念的現象,這時候父母不要過早地給孩子下結論。多聽少說,是最好的方法。
對于年齡稍大的孩子來說,說謊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父母不能夠公正的處,都會讓孩子用說謊的方式來逃避父母的責罵。
其實,孩子說謊并不是一種好的品德習慣。說謊只是給父母們敲響了警鐘,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父母應及時糾正錯誤的教育方式,并和孩子多溝通,切記動手打罵,否則可能會讓孩子的情況越來越糟糕。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例子:
6歲的果果是一個非??蓯鄣暮⒆?。一天,媽媽的同事帶著2歲的兒子到果果家玩,果果媽媽很喜歡小寶寶,一直抱著小寶寶逗弄。這時,果果突然摔壞了自己的杯子,然后坐在地板上放聲大哭,把媽媽和同事弄得非常尷尬。
果果的行為是因為嫉妒媽媽抱著小弟弟而忽略了她。其實孩子的嫉妒還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比如孩子會和小伙伴比玩具、比衣服、比學習成績、比老師的夸獎等。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身心健康成長。比如,當一個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再買個玩具小車,XX的小車比我的好看。如果此時媽媽同意并支持孩子,那就是助長了孩子的嫉妒行為;反之,如果拒絕并告訴孩子:不是別人有的東西你就一定要擁有,你的玩具也有很多小朋友羨慕,要珍惜自己的玩具。這樣的教育可能就從此杜絕了孩子攀比、嫉妒的行為。
幾乎每一個家長都經歷過這樣的事:孩子自己玩得好好的,一旦你的電話響起,他會立即撲過來和你搶電話聽,或者不停地叫&ld;媽媽、媽媽&rd;。還有一些孩子總是打斷父母或客人的談話,&ld;媽媽,過來&rd;,&ld;媽媽,看看我的新作品&rd;&ld;媽媽,你們別說了&rd;。
孩子之所以會打斷父母談話,可能是因為好奇、想在大人面前好好表現、不想自己獨自玩等,也有可能孩子自我意識很強的時候,他還不太會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感受。然而,無論是哪種原因,如果無限制地縱容孩子打斷你的談話,則會讓孩子變得不為他人著想,不能忍受挫敗。
因此,父母在找出原因、解孩子的同時,也不要放任不管。父母可以在打電話或和朋友交談之前就和孩子約定:保持安靜、不能打擾大人談話,如果孩子違反規定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等。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案例:
文文今年3歲半了,在與別的小朋友玩時會經常發生咬人、打人的現象。媽媽為此打過文文很多次,可是文文似乎越打越不聽話?,F在,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小區里,都沒有小朋友愿意和文文一起玩了。文文的父母為此也非??鄲馈?/p>
對于有攻擊性的孩子來說,打罵的教育方式是最不可取的。孩子的模仿力很強,實際上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和習慣都是從周圍的生活環境如家長、同伴、電視等中模仿而來的。如果父母以暴制暴,只會加深孩子的錯誤認識,使孩子的不良行為變得越來越嚴重。當然,父母也不要以贊賞的姿態面對孩子,這樣可能會強化寶寶的攻擊行為。
當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采取冷處的方式,假裝對寶寶的行為視而不見,達到淡化寶寶這種行為的目的;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父母應先應該問清楚事情的原委,耐心地與孩子交流,并給出相應的處方法。此外,也可以通過講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孩子表明你的立場。如果寶寶有進步,應立刻給予鼓勵,以增強他的自信心。
關于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問題,著名教育學家詹文齡,和哈佛教育專家張開冰就一起探討過,我們一起來看看父母應該怎么做才正確:
磨蹭,是很多孩子都有的問題,父母該如何正確面對和處?來聽聽國家二級心咨詢師齊菲怎么說:
來源: 父母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