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后家長只需講4句話 超管用
&bsp; 人生在世,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關鍵是對待錯誤的態度,謹防在同一件事上一錯再錯,那樣可就不劃算了。尤其是小孩子犯錯,家長們千萬不要大驚小怪,一味地責罰更是不可取的。巧妙的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很多時候,頭疼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那些實用且富有魔力的溝通方法,作家長的一定要看看哦!
孩子犯錯后,你該說什么? &ld;到底發生了什么?&rd;許多父母碰到突發狀況時,情急之下容易用自己的思維下判斷,&ld;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批評你&rd;&ld;一定是你先動手,他才會打你&rd;我們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讓孩子自己描述事情的真相。即便真是孩子的錯,他也能因為有機會解釋而甘心認錯。
&ld;你現在的感覺是……&rd;當一個人情緒激動時,很難接收外界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心學家漢金諾認為,孩子的情緒不會因為成人的一句&ld;不要哭&rd;或者&ld;這樣想是不對的&rd;而消失。有研究表明,描述情緒對神經系統的緊張狀態有松弛作用。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接受意見,就首先要去了解他的感受,讓他的情緒有一個發泄口,等他心情平靜后,才可能冷靜思考問題并做出正確決定。
&ld;你有什么辦法解決嗎?&rd;這個問題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孩子說出解決辦法,合的、不合的、荒謬的、可笑的……不要急于對孩子的想法做評價和判斷。等孩子說完后,我們可以問&ld;這些辦法會有什么后果?&rd;和孩子一起分析不同方法可能導致的后果,你會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
&ld;那你決定怎么做呢?&rd;跟孩子確認是否真要這樣做。孩子多半會選擇自己認為最合、最明智的方式。假如孩子的選擇不是大人所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切不可先問他怎么決定的,又告訴他不可以這樣決定。父母言而有信,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即使孩子選擇錯誤,也能從中學到更珍貴的經驗教訓,學會承擔責任與后果。
實 際
操 作
在這些情景中,你該怎么說? 下面這些情景,你一定不陌生。換一種溝通方式,我們可能會發現孩子對抗的行為消失了,犯錯機會也減少了。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再不需要爭執和&ld;戰爭&rd;也可以和平相處。 情景一:孩子在超市里隨意拿貨架上的商品。 &ties;:&ld;不要亂拿東西,摔壞了要賠的知道嗎?&rd;
&radi; :&ld;寶貝,請你幫我挑兩個最紅的蘋果和一個最大的梨吧!&rd;
解析: 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幫助家長和做更有趣的事情上。情景二:孩子在聚會上跑來跑去。&ties;:&ld;你這樣跑來跑去,很沒教養,再跑小心回家收拾你。&rd;
&radi; :&ld;你這樣的行為很容易會撞到別人,是不受歡迎的,會顯得沒禮貌。&rd;
解析: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讓孩子了解行為本身的影響。 情景三:孩子打翻調料,繼續玩小汽車,怎么說也不肯去洗手。 &ties;:&ld;你看你干的好事,不愿意洗我就把汽車扔掉。&rd;
&radi;:&ld;帶著你的小汽車去洗手吧!看看你的小汽車能在水里開嗎?&rd;
解析:在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時,讓問題得到解決。情景四:孩子不小心弄丟了玩具。 &ties;:&ld;怎么這么不小心,一點也不長記性。&rd;
&radi;:&ld;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帶它一起回家。它被你丟在外面,會很難過。&rd;
解析:對于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并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情景五:孩子在看動畫片,不愿洗澡。 &ties;:&ld;快點過來,聽見沒有,我關電視了啊!&rd;
&radi;:&ld;你是想現在洗完澡聽我講故事,還是現在看完電視后再洗澡睡覺?&rd;
解析:提供合的選擇,讓孩子感受被尊重,主動選擇做某件事。
不論怎樣的處方式,背后傳遞出來的是:成人把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以及堅定而溫和的處態度。
不論孩子犯錯與否,成人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有技巧地和孩子溝通,用愛的方式建立規則,孩子才能感受到愛的尊重,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