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善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素質教育在我國已推行數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贊同,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可是農村的素質教育工作卻一直實施的效果不想,而且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村教育的發展。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ld;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d;這同我國憲法關于&ld;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rd;的規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質教育就是要促進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自的、主動的發展,就是要促進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興趣、特長的和諧統一的發展,同時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審美情操的發展,因此素質教育應該是全面的教育。
較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是更科學的合的先進的教育。但是農村中小學在實施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時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和阻力。
沿襲傳統教學,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教學中注重死知識的傳授,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師片面地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減負,減少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內容。在素質教育實踐過程中,部分中小學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教師像卸了包袱一樣,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真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生像泄了氣一樣,學習放松了。其次把發展學生的特長解為素質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義,放手發展學生但卻不給予指導和培養,課外活動和興趣小組成了學生擺脫枯燥無味的課堂學習的&ld;自玩耍&rd;的天地。另外掛著素質教育的旗幟來搞應試教育,仍然把升學率當成評估質量的硬指標,節假日補課有增無減,把班級分為快慢班,實驗班,這對學生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這些問題都是對素質教育的不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提高學生的體素質以達到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教育。在農村中小學中很多教師不愿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質教育中去,原因是要應付每學期的競賽考試,升學率。這與個人榮譽,職稱的評定有直接的關系。這不僅僅是教師們的過錯,也是教育體制不夠完善所造成的素質教育下的日趨強化的應試教育的局面。
經濟發展水平是實現教育供給的決定性因素。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是我國城鄉之間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導致了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發展為基點,教育投資向城市一邊倒。而廣大的農村遭到有意或無意的忽視,這樣使本來有限的教學資源分配得不合,導致教學資源配置嚴重失衡。
1教育經費及教學設施
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短缺。稅費改革前,農村教育費附加和各種教育集資幾乎能占到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45﹪e \(\s\p 8(① ),\s\d 3( ))①。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這兩項資金,這使本來就不寬裕的農村中小學面臨很大的經費困難。為此,2005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的通知》,以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但于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長期積弱積貧,有限的經費不能立竽見影。在資金分配上,縣財政是以中心校為單位進行支出預算。下發后歸中心校管。歷史遺留債務,危房的改造等使有限的資金能用于隸屬學校的也已不多。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獲得的教育經費能投入到學校設施和教學設備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學工作中去。絕大部分中小學校沒有圖書室,閱覽室,活動室,實驗室等。甚至有些學校連個像樣的操場都沒有,體育課形同虛設。農村中小學校設有微機室電教室的也是鳳毛麟角。
2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體素質不高,結構不合。從教師來源來看,有的是民辦教師轉正的,有的是&ld;學歷合同&rd;轉正的,有的是向社會招收的;從學歷層次來看,第一學歷合格率低;從年齡結構上看,老教師和年輕教師居多;從職稱結構看,高中級職稱的少,絕大部分是初級的;從學科結構上看,音體美和農技教師奇缺。(2)教學科研水平偏低。對新課改感到&ld;水土不服&rd;。加之受農村文化的內在影響,經驗主義文化模式占主導地位,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對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文化沖突普遍感到不適應。(3)農村教師隊伍不穩定。于城鄉學校差距懸殊,農村教師受利益驅動,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計想調入城鎮學校。城鎮教育又發展迅速,亟需調配師資,于是通過招考等方式從農村學校挖走了大批優秀的教師。農村教師隊伍呈現出不穩定的態勢。
3課程資源單一
目前農村與城市一樣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課程標準,出現&ld;校校同課程,生生同課本&rd;的局面。農村學校教學內容單一化,其實施的目標也是唯一的,即參加中考或高考,僅僅追求升入高一級的學校。加之農村受條件的限制,很少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開發校本課程,很少使用鄉土教材,致使農村課程設置單一,嚴重脫離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課程與教學跟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適應。
一些教育行政管部門為了顯示政績,搞形象工程,過分重視&ld;示范性學校&rd;,&ld;重點學校&rd;的建設和管,而把農村學校當成&ld;棄兒&rd;,疏于管。加之一些學校領導教學觀念陳舊,教學管水平不高,工作責任心不強,相當部分校長和教導主任就如何進行教學管心中無底,無章可循。有些學?;蜓匾u已制訂的制度,學校教學工作缺乏激勵機制,目標管不明確,跟現代教學管念很不適應。有些學校領導不思進取,學校干脆不設什么管制度,農村學校教學管非常松散。學校沒有引進競爭機制,工作既無動力又無壓力,教師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對自己的職業產生倦怠情緒。平時教學只重數量而不重質量,作業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寫的越詳越能證明工作積極性高,檢查者卻不看看教師的教案是怎么寫成的。多年來寫一次教案卻能從容應付許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現在網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師為了&ld;鉆研教材&rd;也都在網上 &ld;認真備課&rd;了。
學習應該使學生發展能力,善于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學習,旨在使學生形成對生活的適應力,培養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e \(\s\p 8(② ),\s\d 3( ))②目前我國農村教育沿襲傳統教學,課程改革只是口頭上的旗號,依然是重視應試,忽視學生的能力發展;重一刀切,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好學生是學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通過給學生搭建平臺,創設情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而在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學中教師卻不是按照這樣的思路去讓學生學習的。依舊把講授作為重點和中心。一個班級有四五十個孩子,教師講授使一部分學生能夠聽懂,或者沒有問題方認為這一節課是授課成功了。熟不知還有一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教師講的是什么,或者有問題,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師扼殺在搖籃中了。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學生不善于解決問題,創新能力更別提能夠得到培養。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是決不會放心這樣做的。會認為學生把課堂搞亂,教學任務完不成。教師引導學生也只是很短暫的一個環節,學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與教師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間爆發。教師認為如果不給學生設計好一堂課的&ld;框架&rd;,讓學生在里面去&ld;填實&rd;,那么這節課就是失敗的。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師講到哪里學生要跟到哪里,這樣才行,方可說學生們很聽話,很配合教師。聽課的也會評上個&ld;好&rd;字,一堂課下來,教學目標完成的好,學生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活躍…這些實際上都是做出來讓別人看的。實質是把學生當木偶來演戲。新課程也可以為學生們做個&ld;框架&rd;,但這個框架可不是像電影的劇本一樣,它不是個死的而是個活的。也可以讓學生們去&ld;填&rd;,但這個填法卻完全不同,學生們填,主動權就交給了學生,教師是在一邊做欣賞者和點評者的。把舞臺還給他們,不用你教,他們會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現,新課程改革才能在農村基礎教育中生根發芽。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廣大的農村家庭&ld;留守學生&rd;問題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獨特而重要問題。于&ld;留守&rd;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愛,在對他們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比如,隔代監護容易產生溺愛、寄養監護會出現偏愛、無人監護就會失愛,而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識,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比較差,人格形成出現了缺餡,心問題復雜。&ld;留守學生&rd;在心上的問題比較明顯。更多的&ld;留守學生&rd;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錢主義、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問題的&ld;留守學生&rd;,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就會表現出以下一些癥狀:更容易違紀,成為教育的難管對象,更為嚴重者還會走向犯罪道路。普遍有厭學傾向,學習成績差。缺乏溝通,人際關系和青春期問題突現。
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員之間親情的缺乏,導致孩子產生心問題。二是學校教師的急功近利、重視知識傳授,放松學生品德及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認識誤區,以及對&ld;留守學生&rd;教育問題的忽視。三是社會教育的監管力度不夠,社會環境中不良風氣對于&ld;留守學生&rd;的影響,也會導致他們產生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