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素質教育容易讓孩子接受
眾所周知,素質教育是孩子成長的一大步,家長們也開始意識到素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長還不知道,孩子們需要什么樣的素質教育呢?相信許多家長朋友還不太了解,下面就5068小編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哪些事孩子不愿意和家長說吧!
在討論教育改革的時候,很多討論是在現有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加加減減,比如語文教材選誰不選誰的文章,或是英語減分、語文加分。我想或許大家更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在職業、家庭、社會里,一個人需要什么樣的素質?如何在學生身上培養這樣的素質?從蘇格拉底、孔子,至杜威、陶行知,教育大家都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培養一門謀生技藝的問題,好的教育應該培養較全面的素質,此事事關他們日后的生活質量。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ld;素質教育&rd;問題的重要性,但是對于素質教育的解參差不齊,而且文化差異極大。比如在中國,一提素質教育,家長想到的是鋼琴、書法、琵琶、跆拳道。而在我所住的德克薩斯這里,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體育和戲劇活動。
在虎媽式的教育里,這些體育活動、戲劇活動,都是花拳繡腿的課余活動,學不到真功夫。《虎媽戰歌》里甚至說作者禁止女兒參加課外戲劇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說,鋼琴、跆拳道之類的素質教育,更容易看到進步,比如鋼琴有考級,跆拳道有段位,似乎進步看得見摸得著,有些懶得動腦筋而去外包教育的家長,可借此感覺自己孩子在不斷進步。而其他一些活動,如體育、戲劇,除了表演和輸贏之外,看不到孩子在哪些技能上得到了鍛煉。
我有一友Brad Hall,在這個問題上看出了這兩種做法的一大差異來,他曾經寫過:&ld;如果一個孩子每周進行15個小時的體育運動,15年之后,他在領導才能和團隊合作上累積的學習和訓練時間將超過一萬小時。&rd;很多企業為了有更好的績效,開始在企業培訓中引入關于團隊協作之類的培訓,但是布拉德質疑道:&ld;公司贊助的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訓練課程能夠彌補那錯過的一萬小時嗎?&rd;
中國很多課外素質教育的活動,多強調個體技能,這對于未來的負面影響非常之大。比如孩子以后成人了,結婚了,工作了,都要面臨團隊的問題。和一個原本陌生的人成家,也需要有&ld;團隊意識&rd;,比如協作、溝通、妥協、解。中國的正規教育里,大部分作業為單獨完成,而家長課余提供的&ld;素質教育&rd;,只不過提供了一些新的個體技能拓展,如音樂、書法等。青少年成長的大部分時間,我們是把他們當成未來將要單打獨斗的人來培養的。根據我的觀察,這恐怕也是在美國中國人面臨&ld;竹子天花板&rd;的一個原因:中國職員個體技能優異,但是缺乏被美國人所認同的團隊領導技能,所以職業得不到更好的發展。
搬到德州后,我兒子所在的學校,從學校的墻上、門上,到課程設置說明里,我們到處可以看到斯蒂芬&iddt;柯維《高效能人員的七個習慣》書中所說的&ld;七個習慣&rd;,教孩子如何&ld;積極主動&rd;、&ld;以始為終&rd;、&ld;要事第一&rd;、&ld;雙贏思維&rd;、&ld;知彼知己&rd;、&ld;統合綜效&rd;、&ld;不斷更新&rd;等。學校在這些方面的強調,使得孩子們把&ld;個人領導力&rd;的鍛煉,提到幾乎和數學、科學、英語等學科幾乎同樣重要的地位。
另外一個越來越引起關注的話題,是情商的教育,比如我們如何應對挫折和分歧。過去我們只提某人情商高,某人情商低,不大討論如何去刻意訓練孩子們的情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新聞學研究生院教師詹妮弗&iddt;卡恩近日為《紐約時報》撰文,講述了芝加哥、紐約等地一些學校,開始融入&ld;情商教育&rd;的課程。文中引用一位老師的話說:&ld;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世界?&rd;她在文中似乎要表明,經受情商訓練的兒童,在未來會以更為積極、有效、愉快的方式來解決問題。&ld;我覺得,如果你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這種指導,那么在20年后,這個世界就將變成另一番模樣。&rd;
說到這里,我們作為家長,或許應該停下來考慮: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好的員工或領導、配偶、家長、鄰居,我們現在應該給他們創造什么樣的素質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