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人生故事
俞敏洪,1962年10月15日出生,江蘇省江陰市夏港街道人,新東方創始人,那么你知道哪些俞敏洪的人生故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俞敏洪的人生故事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俞敏洪的人生故事篇1
北大一直是我的心靈家園。每到春秋兩季的雨天,我一定會開車到北大,在未名湖邊坐上一兩個小時。新東方的辦公地點最后選擇了中關村最核心的那棟樓,就是為了有時候能看北大一眼,看博雅塔一眼。有關北大的種種美好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我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進過班級前20名。我背課文背得慢,但背得慢的好處是忘得也慢。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我的同學都要重新背課文,我就不用背,因為每篇課文我都能立馬背出來。
但實際上,我在北大一直挺自卑的。但是自卑也有好處,在自卑中我學會了兩個本領。第一個是察言觀色的能力,自卑就要看人臉色,因為我不相信自己,總要揣摩別人是怎么想的。后來我發現,這個用在管理中非常有效,在管理中得揣摩員工想要什么,要揣摩與員工的關系怎么發展。第二個本領是練就了不把自己當人看的心態。人最怕的就是“飛”起來的感覺,如果你太把自己當人看了,動輒會得罪人,有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做出格的事情。
從北大畢業的時候,我的成績并不好。當時我期待離開北大,因為在北大從來沒好過。我填的工作志愿全都是北大以外的單位,但是最后我被北大留了下來。為什么呢?原來成績好的同學都去了外交部、新華社、日報社那樣的好單位。當時北大剛啟動四、六級考試的公共英語培訓,從本來只有英語系的人要學英語擴展到全北大的每一個學生都要學英語。北大英語老師的缺口很大,最后凡是在外面找不到工作的通通留下來在北大當老師,結果我就被留下來了。不過這也是老天安排,如果不被留下來,就沒有了我后來做教師的職業生涯,也就沒有了新東方的今天。
我留在北大的時候心里比較郁悶,因為同學們找的工作都比我好,但是我也沒有氣餒。我這個人有一個特大的優點,就是不管是自卑也好,成績差也好,被人瞧不起也好,我從來不氣餒,一直在默默地努力。而且我心中總有一股韌勁,這股韌勁也許來自我小時候的經歷。我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困境,比如小時候家里沒飯吃啃點野菜也能吃飽。這樣的經歷,讓我覺得總能渡過難關的。我講這些陳年舊事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當你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當你為了一個目標愿意慢慢去努力,用時間去爭取自己的未來,往往最后你取得的成就比那些跑得快的人還要大。
有時候,越讓你著急的事情可能越是大事;越是大事,你越著急越做不好。因此,你要慢慢地做,把事情做細致了,這樣才可能把事情做完美。既然人生不是百米沖刺,那就不能用百米沖刺的速度去跑,也不能用馬拉松的速度去跑,因為跑到最后會跑不動。我很喜歡徒步,身上背著十幾公斤的包,每天徒步幾十公里。實在累了,就歇一歇,目標不變就可以了。這樣的話,說不定你走出來的距離會遠得多,看到的風景也自然就比別人多了。
俞敏洪的人生故事篇2
靠英語培訓打出一片天的教育科技團體20__年在美上市,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由此身價猛漲,高達數億美元,顯示了掙錢的才能。現在,他再次展示了花錢的智慧。
“辦一所非盈利性的私破,讓鄉村孩子也能接受一流的大學教導,這是我今后最想做的事。”俞敏洪委員在_____會議期間接收采訪時,頻頻提到他稱為人生幻想的打算,人生格言。
這個妄想正在實現中。俞敏洪流露,學校地點在北京,已經開端征地,占地約500畝,估量硬件投入8億元,還要設立一個20億元的基金會,“這件事件是我的畢生大事,我會盡力把它做好。”
按老俞的主意,這是一個最多可招收5000名本科生,以經濟、法律、商學、哲學、宗教等專業為主的小型大學,招生主要面向農村孩子。
“我不盤算怎么收膏火,重要靠贊助、捐款和勤工儉學輔助學生實現學業,”俞敏洪說,“這個大學主要靠企業家捐錢,他們的名字會被刻在墻上,當然,我首先要把錢捐出來。”
前北大英語老師俞敏洪15年前“下海”開辦新東方,贊助數以萬計懷著出國夢的年青人逾越英語測驗關,也借助資本市場發明了財產神話。但俞敏洪表示,對出生農家、曾睡在豬圈旁的他來說,早有辦一所學校轉變田舍郎弟運氣的設法。因為,教育不公正的景象之一,是近年來農村孩子上大學的比例降落。
對辦大學,俞敏洪絕不自謙地說本人有得天獨厚的上風,“在中國,個別是搞教育的沒錢,有錢的不搞教育,我恰好既有錢又有教育的思維”;而且,還有豐盛的人脈,“我能夠招集中國一流的教學、思惟家來學校。”
今年45歲的俞敏洪坦承多少年前曾遭受“中年危機”,但當初已經從前,由于曉得人生的后半段有件主要事情在等著做——非盈利性的私立大學,“你的性命會因而變得很充實,而一旦空虛,危機就消散了。”
他表現,有錢之后自己的心態沒變,依然“忠貞不渝地做著始終想做的事情,而且堅韌不拔地自己的生涯方法”。看到不少新東方員工買了別墅,俞敏洪很愉快,但自己仍住一個小三居室,一間書房,一間臥室,還有一間是客廳,“挺舒暢的”。
俞敏洪說:“做教育是我一生的愿望和興趣。”
俞敏洪還不為他的大學想好校名,但可能不會用“新東方大學”,為的是與新東方的貿易運作模式區隔開。“這個大學不在新東方的產品線內,它完整是我的個人夢想,盼望不急不躁緩緩地做下去。”
俞敏洪的人生故事篇3
俞敏洪在講座中說:人在各種能力之外,還需要具備一種能力,這就是心理承受能力。
什么是心理承受能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些面粉放上水揉一下,然后一捏面粉很容易會散開,但是你繼續揉,揉了千遍萬遍以后,它再也不會散開了,你給它拉長它也不會散架,它只會變成拉面,這是因為它有了韌性。
人進入社會的過程就如同一團散的面粉,然后被社會不斷地揉最后變成非常有韌性的過程。也就是說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經過不斷的鍛煉直至最后成熟的過程。“蹂躪、折磨、壓迫、挫折”等詞都是形容對人的某種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鍛煉出來了,遇到失敗和痛苦你就能夠承受,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就承受不起這個壓力。
在國外有不少中國留學生自殺的現象發生,我去年去哈佛大學的時候,就聽說哈佛大學計算機系的一個中國學生自殺的消息。他自殺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在哈佛無論怎樣努力老是考不了第一名,常受到教授的指責,他承受不了這種壓力,最后自殺了。悲劇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如果沒有承受失敗和孤獨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去了哈佛你也可能失敗,而且失敗到一敗涂地。
自殺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你死了以后地球照樣轉,陽光依舊燦爛,不轉不燦爛的只是死去的你。如果你活著,你就會發現,無論發生多大的事情,只要你勇敢努力地活下去,世界上的一切美好都是為你而準備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壯觀等著去看,尼亞加拉的瀑布等你去看,拉斯維加斯的風光等你去看,中國的長城等你去爬,而只有你勇敢地活著你才能去欣賞這些美好的事物。
所以,我們做人必須要有一個信念,在你最失敗的時候你要想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是為你而存在的,總有一天你會見到這些美好的東西,這樣你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和奮斗的力量,就具備了心理承受力。
俞敏洪的人生故事篇4
“我覺得自己不是個做大事的人,也不喜歡做大事。”當新東方學校校長俞敏洪在中國地質大學活動中心講臺上,以這句話開始他的講座時,臺下坐得滿滿的年輕學生顯然吃了一驚。
“我高考考了三年,78,79,80。我當時的夢想并不是要去北大。我是江蘇省的,我就想考入江蘇省地區師范學院。那是一所大專,地點是在常熟市。那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
看到臺下的同學都笑了,俞敏洪也笑了。不過,他隨即認真地確認說:“真的是這樣啊!”“到第三年的時候,我努了一把力,最后在我們那個外語補習班考了第一,才想起自己也許該報一所名牌大學。結果一不小心就被北大錄取了!”(笑)
“對于大學生來說,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不同,但成長永遠是需要痛苦的。我從農村挑著兩個麻袋來到了北大,根本不知道大學生活是怎么一回事。進宿舍第一天,我就碰到了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時隔二十多年,講起這件事,俞敏洪仍記憶猶新。“我同宿舍的一個同學——當然那時候還不認識,躺在床上拿著一本《第三帝國的興亡》在讀。我就覺得很奇怪,用很糟糕很難聽的普通話問他:‘咦,上大學還要看這種書的?’那個同學抬頭看了我一眼,那眼睛里是眼白多,黑眼珠少。這一眼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幾乎改變了我的大學生活。它給我帶來了兩個后果,第一個后果:我大學四年感到極其自卑,到最后我什么都害怕,什么都恐懼。第二點,它使我知道,一個人要讀很多很多書。”
“在北大的四年里,我把每天的時間都放在讀各種各樣的文學、哲學、社會科學和其他一些我能讀懂的自然科學著作上。四年畢業的時候,我讀了大量的書,英語書反而成了其次的東西。所以我在北大的四年,英語學得非常糟糕。糟糕到畢業的時候,我連《飄》這樣的英文小說都讀不懂。”
“同時,我還養成了另外一個習慣,就是不善于和人打交道。首先我是從農村來的,普通話講不好;其次又產生了自卑的情緒。所以,除了跟宿舍的幾個人認識以外,跟北大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認識。我在大學最大的損失之一,就是沒有參加任何大學生的活動。后來我深深體會到,大學生的活動實際上是很重要的。它對一個學生鍛煉自己的心志,鍛煉自己開朗的個性,鍛煉自己與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我沒有學到這個東西。所以說,我在北大的四年,過了一種比較痛苦的生活。”
“我在大學里是極其自卑的,到了什么地步呢?我在大學從沒談過戀愛。原則上這是有點不太正常的——當然也比較正常,因為我現在也很正常。(笑)但問題在于,我并不是不想談戀愛,我看上了我們班每一個女孩子啊!”(笑,掌聲)“那么為什么看上了一個女孩子卻不敢去追求呢?這就是自我衡量。有的人是把自己抬高了,我發現我們班上有的男孩子是勇往直前,結果往往是成功了。但我發現我是把自己往下貶的,比如說我的能力是10,我常常把自己貶到5。到現在我也有這個感覺,當然我不會再貶到5了。這是一個自我恐嚇的過程,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使你變得更謙虛,但它也可能使你失去本來應該屬于你的東西。”這一句話,他感慨萬千。“但是后來我發現,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自卑過,只是自大、傲慢過,這個人一定很淺薄。世界對教學研究統計表明,在任何時候,一直在班上第1名到第5名的學生,最后成功的比率,遠遠低于第10名到第20名的學生。從小到大一直都一帆風順并不是個好事情,因為世界并不專為這樣的人設計。容不得挫折、失敗和落后,就不能將苦難變成智慧。”
俞敏洪的人生故事篇5
中高考很快就要開始了,日前,晚報報邀請了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在晚報網絡版上視頻直播,與網友互動,談考試與人生成長,為考生們鼓勁加油。
化悲痛為學習動力
問:我是一名高三學生,很快要高考了,但看到四川大地震奪走了很多同齡人的生命,我們很難過。俞老師,你說我們能做點什么?
答:學生的任務還是認真學習。不是一定要到災區去。而且等高考完后,你們有很多時間可以幫助他們,如一對一的互幫互學的小組等。大家要化悲痛為力量,走出悲傷,使自己走向未來。能夠再幫助別人。高考的學生來說,我們很多人沒有時間支援災區。高考的學生有這樣的心為同胞出力是很好的,但更應該一心投入高考中去。
作文不妨寫個故事
問:您是英語教學專家,能否教教我們英語高考中要注意什么?如何寫出好作文?
答:英語高考時,要先做自己有把握的題目。關于寫作文,其實中學生中只有少數人能寫出流暢的作文。方法是寫作時減少心理負擔,不要怕犯錯,盡力表達思想,思路要清楚。最好的辦法是寫一個故事,記敘文容易寫,閱卷老師也容易被故事吸引,你就有可能拿高分,一兩句評論的話也可以加入故事里。
讀普通大學同樣有出息
問:馬上要高考了,我成績一般,重點大學肯定是考不上了,讀普通大學是不是很沒出息?
答:這個觀點首先是錯的。犯這個錯誤的不僅是孩子,很多家長也是這樣想的。進入名牌大學的學生一年也就那么多,一個國家就只能靠少數人嗎?顯然不是。名牌大學的學生進校的時候程度高、讀書氣氛濃,但假如你只進了一個普通學校,只要好好努力,不把自己的志向弄沒了,期間做大量社會實踐工作,將來同樣會有出息。讀什么樣的大學決定你4年大學的生活,但不能決定你一輩子的生活。
怕考試因為怕失敗
問:我是一個無奈的家長。我孩子今年也要參加高考,這幾天他回家幾乎不看書,說不想高考了。我們不敢說,怕最后幾天更影響他考試,但心里很著急,你說怎么辦?
答:假如我是孩子父母,我肯定會對他說:你應該參加一次高考,把它當作一種考驗,考得上考不上都沒有關系,但你應該去試試,大學四年將是你一輩子最難忘的,如果你考不上我們也不會怪你,我們會再討論下一步怎么走,你該怎么樣養活自己。很多時候孩子害怕考試,是因為他們不愿意面對失敗,需要家長、老師共同來引導。
高考我考了3次
問:我是一名高復生。去年差了很多沒考上,我怕今年萬一再考不上,明年還考嗎?因為明年省里實行新高考,對我們更難了。我很擔心。
答:不管考得上考不上,都要有良好的心態。比如走臺階,你有準備的時候是不會摔跤的,但是你沒有準備,就會摔得鼻青臉腫。高考我就考了三次,最后終于考上了北京大學。幾次考下來,我還總結出經驗了,一是更加拼命,二是更注意鍛煉身體了,另外還有些朋友和我一起學習,心情愉快,果然最后的成績大大出乎我意料,英語甚至幾乎滿分。
整體素質是成才關鍵
問:謝謝俞老師的回答。最后關于學生的成長,您有什么建議?
答:從我們單位招聘人的經驗看,首先一個人要培養自己的整體素質,比如你是不是愿意幫助別人,做事是不是勤奮刻苦等等。我們公司有成長潛力的人,都是素質好的人;其次大學畢業時,你若有某方面的能力能夠馬上就運用到工作上去,那就更有優勢了;第三要有心理能力。你在社會上會被不斷被拒絕,但你不能怕失敗,要不斷展示自己的優秀的一面,堅持到最后你肯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