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名人的故事以及道理
通過閱讀名人的故事,常常能夠獲得深深地啟發;你是否在尋找“關于名人的故事以及道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于名人的故事以及道理(7篇),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名人的故事以及道理篇1
2006年以前,郭德綱還是一名默默無聞的相聲演員。然而,幾乎是一夜之間,他就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在相聲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在郭德綱迅速走紅的同時,有人提出了質疑。有一次,一位記者問他:“不少人都說,你出名純粹是靠‘炒作’出來的,對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面對記者提出的尖銳問題,郭德綱不急不惱,從容應對。他心平氣和地回答說:“大家知道我的名字,是一夜工夫。但這一夜之前我自己度過的漫長的十幾年,又有誰能說出一二?中國說相聲的人很多,大家可以任意挑選,我愿意花100萬來捧他。甭說一夜,就一個月吧,看一個月時間內能不能把他炒成像我這樣的,如果成,我立刻走人;如果不成,大家又將如何賠付?”
郭德綱繼續說道:“打個比方吧。我經過十年磨煉,溫度已經從0度升到999度了,再加上媒體的最后一把火,所以溫度一下子就達到1000度。可是,如果沒有前十年的努力和付出,沒有前面的999度的積累,媒體能把我從0度瞬間炒到1000度嗎?”聽了郭德綱這番生動形象的回答,在場的人都紛紛鼓掌表示肯定,那位記者也由衷地點頭表示贊許。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的真諦到底是什么?郭德綱的回答,無疑給出了最好的答案:成功的真諦,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實力積累,加上百分之一的機遇垂青。
關于名人的故事以及道理篇2
國將領馮玉祥出身貧寒,二歲就入伍當了兵。 那時,部隊里一般逢三、五日領餉,五、日打靶。打靶可是件苦事,不管嚴冬酷暑,刮風下雨,在地上一伏就是半天。馮玉祥的父親馮有茂心疼玉祥年齡小,身板差,每逢打靶的日子,總要給他幾個小錢,讓他買兩個燒餅補補身子。 玉祥雖說接過了錢,可心里老是犯嘀咕:家中的日子本來就不好過,何況前些天父親又墜馬摔傷了右腿,正需改善飲食,好好調養。這錢,怎能自己享用呢?于是,他把父親給的錢都攢了起來,再加上省吃儉用節余下來的一點餉金,湊足二四個錢,到肉鋪買了二斤豬肉,送回家中。
晚上,父親收工回來,發現鍋里燉著香噴噴的豬肉,分奇怪,就問站在鍋灶前的玉祥:“孩子,這肉是從哪兒來的?” 玉祥笑著說:“一不是偷的,二不是搶的,你就放心大膽地吃吧!” 可正直憨厚的有茂老漢硬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沒辦法,玉祥只好如實講了。 馮有茂聽罷,頓時一陣心酸,眼淚奪眶而出。 這事發生在1897年,那年馮玉祥剛滿五歲。二年后,他仍沒忘記此事,還專門寫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詩呢! “肥肉二斤買回家,手自燉熟奉吾父。家貧得肉良非易,老父食之兒蹈舞。”
不論處在怎么樣的環境下,都不能忘記父母給予我們的愛,以孝為道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
關于名人的故事以及道理篇3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1856—1950)是世界著名的小說家、社會活動家和幽默大師。他在訪問蘇聯期間,有一天在街頭遇見了一個蘇聯小姑娘。那小姑娘聰明活潑,逗人喜愛,蕭伯納便同她玩了很久。臨別的時候,蕭伯納對小姑娘說:“你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蕭伯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小姑娘竟然學著蕭伯納的口吻說:“你回去告訴你媽媽,說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蘇聯姑娘賴莎。” 這件事給蕭伯納以不少的感觸。“一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
蕭伯納感慨地說。“這就是小姑娘給我的教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的!” 還有一次,蕭伯納收到一位小姑娘的來信。信中說:“您是一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為了表達我對您的敬仰之情,我打算以您的名字來命名我心愛的小獅子狗,它是我過生日時親戚送給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蕭伯納卻幽默地回信道:“親愛的孩子,讀了你的信,頗黨風趣盎然。我分贊同你的主意。不過,最主要的一點,你務必和小獅子狗商量一番!”
一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
關于名人的故事以及道理篇4
白巖松大學畢業后實習,被分配到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為給實習單位留個好印象,白巖松要求自己首先不能遲到。于是,他改變了在大學期間晚睡晚起的習慣,每天凌晨5點鐘起床趕班車上班。到了實習單位,人也變得勤快起來,打水、掃地這些雜活全由他一人包攬。
兩個月后,實習結束。但能否留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白巖松還沒得到正面的答復。接下來,他就在焦急和不安中等待實習單位的消息,惶惶不可終日。不久,實習帶隊老師告訴他:“由于你在實習時表現不錯,單位打算要你。”聽到這句話,堵在白巖松心口的那塊石頭終于被放了下來,整個人也煥然一新。不用再奔波,前途也有了著落,心情自然是極好。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白巖松可謂是前途一片光明。但是,生活一般是不會按常理出牌的。正當他為此而欣喜滿懷時,一場風暴悄然而至。
忽然有一天,實習老師告訴白巖松:“國際臺不再接收中文編輯!”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國際臺之夢破碎了。一瞬間,白巖松從虛幻的夢中醒了過來,心情一下跌入萬丈深淵……
一陣惆悵后,白巖松又開始為前途奔波。
一天,得知廣東一家電臺招人,白巖松立馬買了張去廣東的火車票,打算再為前途拼一把。就在這時,另一個機遇不期而至:人民廣播電臺正在招人。他猶豫起來,很想去人民廣播電臺應聘。但人民廣播電臺競爭異常激烈,他心里沒底,不知自己行不行。
猶豫再三,白巖松決定試一把,不管成不成,反正試完這把再去廣東也不遲。
白巖松沒料到,正是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命運。
由于所抱希望不大,白巖松在面試時也就沒多大的壓力,表現得十分自然平和。面試結束后,他被告知,面試結果要過幾天才出來。這下,白巖松又陷入糾結之中:廣東那家電臺的招聘截止日期馬上就要到了,而人民廣播電臺也沒有給任何說法。如果退掉去廣東的火車票,會不會雞飛蛋打、兩頭落空?
最終,白巖松決定等待。
幾天后,人民廣播電臺給白巖松傳來消息:你已被錄取!
再后來,全國人民都知道,白巖松到了電視臺。
在一次接受采訪中,回首這段往事,白巖松感慨地說:“人生的確是無常的,常常讓你猝不及防,弄得你手足無措,甚至狼狽不堪。不過,人生的可愛之處,多半也就在這無常之中。因為你無法預知未來將會發生什么事情,所以,才會去期待,才有意外的驚喜。”
生活,永遠值得我們期待。
關于名人的故事以及道理篇5
邱吉爾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人物,而且是英國歷任首相的長壽者,他整整活了90歲,他長壽的秘訣之一就是善于睡眠。 邱吉爾精力充沛,一向是大干、酣睡。在其任職期間,正處第二次世界大戰,局勢極不穩定,瞬息萬變,國事極其繁忙。他日理萬機,每日睡眠時已精疲力盡,躺下便睡著,從不失眠。他常對記者說:“我每天大約在半夜三點睡眠,上床時如釋重負,睡得很香。” 早八點左右,邱吉爾醒來后,先是躺在床上看看報紙、電報和其它急件,然后接見來訪者,向各部和參謀委員會口授命令、指示,直到中午才起床。邱吉爾在介紹長壽經驗時說:“如果有地方坐著,我絕不站著,如果有可能躺著,我決不坐著。”
邱吉爾每天還保持一個多小時的午睡,以便養精蓄銳,使晚上精神充沛。他常常向周圍的人們宣傳午休的好處,勸他們向自己學習。因而效法他的很多,據說美國總統肯尼迪、里根等就曾模仿過他的午睡方法。 除此之外,邱吉爾還分喜歡運動,常常在午睡前后和晚飯前后騎馬、打棒球、畫畫、觀賞動植物,有時還砌一會墻,做到動靜結合、勞逸結合。 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一個人心浮氣躁時,方寸已亂,必然會導致舉止失常,進退無據,會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反之,心靜神定,泰然自若,你便聽不到外界的喧囂和嘈雜,為人處世就不會失于輕率。每臨大事有靜氣,方為大家風范。
關于名人的故事以及道理篇6
與朋友交往,難免會遇到不得不說“不”的情況。但是,如果拒絕不得法的話,則可能因此失去友情,被人誤會,甚至遭人不滿、怨恨、唾罵和仇視。那么,應該怎樣技巧性地說“不”才能贏得朋友的理解和體諒呢?
19世紀,英國有位軍官一再請求首相狄斯雷利加封他為男爵。狄斯雷利知道此人才能超群,而且他們一向關系不錯,但這位軍官不夠加封條件,因此,狄斯雷利無法滿足他的要求。一天,狄斯雷利把這位軍官單獨請到辦公室,對他說:“親愛的朋友,很抱歉我不能給你男爵的封號,但我可以給你一件更好的東西。”狄斯雷利放低聲音說:“我會告訴所有人,我曾多次請你接受男爵的封號,但都被你拒絕了。”消息傳出,眾人都稱贊這位軍官謙虛無私、淡泊名利,對他的禮遇和尊敬遠超過任何一位男爵。這位軍官由衷地感激狄斯雷利,后來成了狄斯雷利最忠實的伙伴和軍事后盾。這就是對朋友巧妙說“不”的第一種方法:獻可替否。意思是勸善歸過,提出合理的建議,替代錯誤的意見。拒絕朋友后,幫助想一些別的辦法作為替代補償。
美國出版家赫斯脫在舊金山辦第一張報紙時,他的朋友、著名漫畫大師納斯特為該報創作了一幅漫畫,內容是喚起公眾來迫使電車公司在電車前面裝上保險欄桿,防止意外傷人。然而,納斯特畫的這幅漫畫完全是失敗之作。發表這幅漫畫,有損報紙質量;不刊登這幅漫畫,怎么向納斯特開口呢?當天晚上,赫斯脫邀請納斯進晚餐。他先對這幅漫畫大加贊賞,然后一邊喝酒,一邊嘮叨不休地自言自語:“唉,這里的電車已經傷了好多孩子,多可憐的孩子!這些電車、這些司機簡直不像話……這些司機真像魔鬼,瞪大眼睛,專門搜索著在街上玩的孩子,一見到孩子們就不顧一切地沖上去……”聽到這里,納斯特從座椅上彈跳起來,大聲喊道:“我的上帝,赫斯脫先生,這才是一幅出色的漫畫!我原來寄給你的那幅漫畫請扔入廢紙簍。”這是我們介紹的第二種方法:自言自語。日本教授多湖輝總結了一條拒絕朋友要求的經驗:人們礙于朋友的情面,推拒話不好正面說出口,如果裝作自言自語說出心中所思所想,對方便會知趣而退。
馬來西亞著名作家尤今生病在家休養時,每天都有探病的朋友絡繹不絕。尤今忙于招待朋友,根本無法安心養病,并且因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而日漸憔悴。她更不愿意聽那些“膩得如‘吞了大碗肥肉’重復又重復地說過千百次的話”。尤今拒絕朋友的方法有效且有趣。她主動給一位要來看望她的女友打電話:“我聽說你要來看望我?”“是,今晚就來。”“你的好意我很感動。可是……我動手術那個部位實在不方便讓你看到呀。”對方啞然失笑,拒意盡在不言中。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三種方法:先承后轉。先承后轉是一種避免正面表述而采用間接拒絕朋友的方法。
喜劇大師卓別林曾說:“學會說‘不’吧!那你的生活將會美好得多。”面對朋友,利用上述三種方法巧妙地說“不”,如此拒絕得法,自然能夠免傷和氣,不致在人際交往中陷于被動。
關于名人的故事以及道理篇7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里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里。
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后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并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于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