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讀書的名人故事
故事是一種側重于事情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跌宕起伏的文學體裁;喜歡讀書的名人故事有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喜歡讀書的名人故事(通用7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喜歡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1)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車胤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也當了高官。
喜歡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2)
美國十八世紀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自幼酷愛讀書。家貧無錢上學,從少年時代起,就獨自謀生,常常餓肚子省錢買書讀。
某一天,富蘭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發老婦,已餓得走不動了,趕緊將自己僅有的一塊面包送給她。老嫗看富蘭克林的樣子,也是一個窮人,不忍收他的面包。“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蘭克林說著拍拍那只裝滿書籍的背包。老嫗吃著面包,只見富蘭克林從背包里抽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嫗問道。富蘭克林笑著回答說:“讀書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
經濟拮據,購書能力有限,他只得經常借書讀。他常在認間向朋友敲門借書,連認點起一盞燈,專心讀書,疲乏了就以冷水澆頭提提神,坐下繼續閱讀完,第二天一早,準時把書還給書主,從不失信。
喜歡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3)
余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學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國文脈》叢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書中對中國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認識,讓很多人追捧。可你們知道嗎,這與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讀書時光有密切的關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縣橋頭鎮度過的,鄉村的生活簡單、清貧而又快樂。從上海來的母親幾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開辦了一個免費的識字班。兒時的余秋雨跟在母親身邊玩,竟然也認識了不少字。
4歲那年,余秋雨背上書包走進了鄉村的小學。小學有一個圖書館,有幾十本童話和民間故事,十分誘人。但是幾十本書怎么能夠滿足得了幾百名學生呢?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寫100個毛筆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書。余秋雨的毛筆字,就是在那時打下的根基。他在回憶那段日子時,曾說:“我正是用晨昏的筆墨,換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權利。直到今天,我讀任何一本書都非常恭敬,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在余秋雨11歲的時候,為了能夠讓他有更好的前途,他們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區。余秋雨在上海報考了中學。
中學的圖書館不小,但是每天借書都要排長隊,而且想借的書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來,余秋雨到處打聽,終于知道有一個叫“上海青年宮圖書館”的地方借書比較方便,就立即去申辦了一張借書證。青年宮在江西中路200號,快到外灘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人們每天都吃不飽。余秋雨在晚飯后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夠到達青年宮,走到一半就餓了。當他走到圖書館時,離人家關門已經不到一個小時了。從青年宮圖書館把書借出來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夠在那里看。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等找到書,就只剩下半個多小時了,能讀幾頁?但就為了這幾頁,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子,每天忍著饑餓走一個多小時,看完再走一個多小時回家。這種如饑似渴的閱讀精神怎能不讓人為之感動?
正是少年時那段艱辛的閱讀時光,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余秋雨的《長者》一文中,我們還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輕時發憤讀書的情景。1975年世事紛擾,29歲的余秋雨因肝炎回鄉下養病,在恩師盛鐘健先生的幫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間的一個蔣經國的圖書室,專心閱讀了當時很難找到的《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等書。這簡直是上天的一個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好像金庸筆下的人物,僅有高人指點還不夠,還讓他在某山某洞中獲得某種“武功秘笈”。這次閱讀對余秋雨無疑是重要的,因為這正好和他在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張可的指導互為補充,形成雙翼:張可指導他接觸西方文化,這次他卻走進了浩瀚的中國歷史。
關于讀書的方法,余秋雨有一個著名的“畏友”論:“應該著力尋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于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于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喜歡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4)
1、王充博覽群書
王充是東漢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從小就酷愛讀書。可是他家里非常窮,根本沒錢買書,王充便把街市上的書坊當成自己的書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讀書。不管炎夏,還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來到書坊,拿起自己要看的書就讀起來。一翻開書,他就似乎什么都忘記了,一會兒點頭微笑,一會兒雙眉緊蹙。他讀完這家書坊里的書后,又跑到另一家書坊去讀。幾年下來,他幾乎讀遍了街市上所有書坊里的書,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后來,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巨著《論衡》。
2、顧炎武勤于攻讀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的造詣,是當之無愧的一大名儒。顧炎武從小就勤奮學習,對待學問非常認真。長大后,每當外出旅行時,他都用馬或騾子馱著沉甸甸的書,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游歷中,顧炎武還非常重視第一手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發現那里的地理、風俗等情況與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會打開相關的書本進行核對、校正。顧炎武就這樣手不釋卷,刻苦攻讀,終于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顧炎武憑著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眾多學術領域成就非凡,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
3、趙光義開卷有益
宋太宗趙光義是一位聰明而又干練的帝王。少年時代,他曾任職于宋太祖所指揮的宿衛軍。由于經歷頻繁戰事,了解民間疾苦,繼位后他澄清吏治,整頓朝綱,使得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大__,被后人稱為一代賢君。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有“賢君”之稱的趙光義的____卻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案。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宋太祖趙匡胤應當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他卻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實在出乎意料。
據記載,宋太宗太__興國____(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后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
趙光義讓所有人都離開,自己來照料哥哥。外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什么,接著燭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后聽到鐵斧戳地的聲音,聽見趙匡胤高聲說:“你好好去做。”
天快亮時,趙光義急忙叫人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
天亮后,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__興國。這件事由于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____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
盡管世人對趙光義取得__的方式心存疑慮,卻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的趙光義確實是一個有作為的____。
太__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宋太宗命____李昉等十四人編纂了《太__廣記》、《太__御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對____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出的重大貢獻。
《太__御覽》原名《太__編覽》,書編成后,獻給宋太宗審閱。宋太宗極為重視,認真閱讀。他規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如果因一時政務繁忙,沒完成計劃,那么第二天一定要補上。當時,有的大臣認為____日理萬機,還要這么刻苦讀書,未免過于辛苦,就勸____放慢計劃,每天少看些。宋太宗卻笑著說:“只要打開書就會有收獲,我不覺得辛苦啊!”
宋太宗用大約一年的時間,終于看完了全書。因為是太__興國年間____親自閱讀的書,所以這部書又叫《太__御覽》。
喜歡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5)
高士其從小就用功讀書,他的學習成績,年年都是班級里最好的,全校先生和同學,都夸他是個好學生。
他是一位科學家。它六歲那年,要上學讀書了。開學那天,大蒙蒙亮,高士其就穿上新衣服,背著新書包,上學去了。
一路上,高士其樂得象只小鳥兒,又蹦又跳唱著歌。他跑到學校門口一看,大門還緊緊地關著呢。他不敢去敲門,只好站在門口等著,不知道等了多久,學校的大門開了。
開門的是位老伯伯。高士其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又叫了聲老伯伯早!
老伯伯心里真高興,笑瞇瞇地說:多懂禮貌呀,孩子,你是一年級新學生吧!
高士其點點頭。老伯伯把高士其領到一年級的教室里。
過了好一會兒,同學們才一個個來到學校。
在開學典禮上,校長站在臺上講話。高士其一雙烏溜溜的眼睛,專心地盯著校長,他聽得可仔細啦。
校長講完了話,叫高士其站到他身邊來。高士其不知道有什么事,一顆心象小鹿似的怦怦亂跳。
校長摸摸高士其的頭,表揚他是一個守紀律、懂禮貌的好學生。
高士其把校長的話記在心里,每天,他上課用心聽講,放學回家就認真做功課,他跟全班的同學都要好,跟同桌的一個同學更要好,下課以后,兩個人一起游戲,可高興呢。
可是有一天,這個同學嘟著嘴,沖著高士其說:你到底認識我嗎?
高士其覺得很奇怪,說:咱倆是好朋友呀,怎么會不認識你呢?
這個同學氣呼呼地說:那你剛才上課的時候,為啥不理睬我呢?
高士其一聽,笑了起來。原來,剛才上課的時候,這個同學拿出紙頭,折成一只只小青蛙,悄悄地玩了一陣子,玩著玩著。覺得一個人玩沒有勁,就湊到高士其的耳朵邊,輕輕地說:我們來玩斗青蛙吧!
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正用心聽先生講課,這個同學的話,他根本沒有聽見。這個同學又輕輕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還是坐得好好地在聽課。這個同學心里挺不高興,使勁拉了拉高士其的衣服,這一來,高士其回過頭來了。那個同學指指膝蓋上的兩只紙折的青蛙。高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斗青蛙呀,他對那個同學白了一眼,又用心地聽先生講課了。
高士其想到這里,笑起來了,他對那個同學說;下課的時候,咱倆一起玩,是好朋友。可是上課的時候,我就不認識你了。
高士其的話,說得這個同學也笑了。
喜歡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6)
黃魯直是宋朝進士,書法家,文學家。幼年時,他為了提高寫作水平,找來古今中外的大量書籍,晝夜苦讀。
有一天,他到開封相國寺去,得到一本宋子京寫的《唐史》初稿,便如饑似渴地讀起來,這本初稿宋子京修改了很多地方,有的字已經看不清了。稿紙的空白地方,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蠅頭小字,煞是難認,黃魯直沒有退卻,以堅韌的毅力細心攻讀。
對于宋子京所改動的字句,從遣詞造句、擬形摹聲,到修辭用字、表情達意,進行精心的學習研究,他把修改前的文字抄在一個本子上,又把修改之后的文字抄在一個本子上。前后對比,探索作者刪、增的奧妙,弄清繁簡的原因,找出修改的道理、用意。黃魯直的寫作水平逐日提高,成了一名出類拔萃的文學家。
喜歡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7)
左宗棠自幼飽讀詩書,腹藏經綸,聰明絕頂。在他十歲時,有天傍晚隨老師郊外散步,時見夕陽落山,晚霞成扇形射向天空,老師即景生情,出一上聯道:“夕陽光倒生。”
左宗棠略一思忖,對道:“朝日霞先出。”
老師見他頭腦敏捷,又以字形出對試道:“曰日分肥瘦。”
左宗棠不假思索道:“天夭別正斜。”
老師再以書的功能試道:“史記篇篇記史。”
左宗棠一笑又對道:“詩評字字評詩。”
老師大喜,以“國家千里駒”贊之。
左宗棠成人后性情十分孤傲,他曾為自己撰寫一聯曰:“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他把自己比作三國時的諸葛亮,還自稱為“今亮”。他雖才華橫溢,但年輕時仕途不暢;而他的好朋友曾國藩卻是官運亨通,平步青云。當曾國藩身為侍郎時,他仍然一介布衣,混跡山林。左宗棠常為自己的命運而鳴不平,同時也對曾國藩的官運感到忌妒。
一次,曾國藩從他老家湘鄉出發趕赴京城,途中剛好路過長沙。他深知長沙名士多,且那里有很多好朋友,就想在這逗留兩天。
左宗棠知道了他的到來,為盡地主之誼,特邀了幾位好朋友一起去拜訪他。大家落座后談古論今,從民心到朝政無所不談。左宗棠更是滔滔不絕,他喜歡標新立異,發表一些新觀點,大有一鳴驚人之氣勢。他對曾國藩的意見很少茍同,反而對他的一些觀點還進行了無情的駁斥,使他的面子很難堪。
曾國藩對左的表現極為不滿,告別時想好了一句話準備揶揄他一下,挫挫他的銳氣,便站起微微一笑道:“季高,今日一會,我有一聯相送。”
季高是左宗棠的字,他知自己與曾國藩面和心不和,從他嘴里吐出來的聯沒有什么好話,乃不屑道:“有什么話請講吧。”
曾國藩便吟道:“季子自稱高,仕不在朝,隱不在山,與人意見輒相左。”
左宗棠一聽果不出所料,連“左季高”三個字也嵌進聯里了。他略一沉思,也笑著回敬道:“藩臣當衛國,進不能戰,退不能守,問你經濟有何曾?”
曾國藩暗吃一驚,沒想到左宗棠才思如此敏捷,竟然將自己的名字嵌進聯中之后,矛頭尖銳地抵了自己一句,不但沒有揶揄到他,反而被他奚落了一頓,真有點狗屎不臭挑起來臭的味道。他害怕與這樣精明的人繼續斗下去更下不了臺,故意裝著大度地“哈哈”大笑了起來。左宗棠明白他這笑聲中的含意,就此二人作揖告別了。
后來,左宗棠憑自己的才智,也成了朝廷的棟梁之材,那是后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