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在學校保護自己(2)
美國有一個統計數據顯示:四分之一的女孩和六分之一的男孩曾遭受性侵,兒童平均遭遇性侵的年齡是9歲,93%的性侵者孩子認識,47%的性侵者是家人或熟人。在諸多防性侵“教材”中,美國HTTellYrhild機構制作的兒童防性侵視頻,全長約7分鐘,視頻內容簡單生動,三步就可以教會孩子“防性侵”的安全知識,也成為家長們高頻轉發的視頻之一。
該視頻通過“教孩子識別壞人”、“教孩子認識隱私部位,警惕5個警報”、“與孩子共建照顧者名單和愛心圈”三個環節,用可愛的人物造型向孩子宣教防性侵知識,并在安全課程后對孩子進行“隨堂測試”,確保孩子聽懂并記住。其中視頻中特別指出,壞人并不等于“長得壞”;孩子需要具有辨別壞人的能力,更需要具有對壞人說“不”的勇氣。
此外,國外經典安全指導視頻還有《StragerDagerAareessfrKids》、《ABfSafety》等,幫助孩子樹立安全意識,了解怎樣的行為動作需要警惕,以及該采取怎樣的防范措施等。
根據女童保護基金今天發布的最新版“女童保護”兒童防性侵手冊,特別提到了六個防性侵的常見誤區,包括:“男孩不可能遭遇性侵”、“性侵只會針對大點的孩子”、“性侵孩子的大多是陌生人”、“性侵者都會使用暴力”、“孩子能遠離被性侵的環境”、“重視財務忽視人身安全”。
手冊指出,兒童遭遇性侵的幾率并不比碰到交通事故低,所以防性侵教育與交通安全教育同樣重要。此外,對于家長來說,“不要把孩子交給除家人以外的人照看”、“無論多忙都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反應”、“在給孩子洗澡或洗衣服時,要經常不露聲色地檢查孩子下身及內衣褲”、“防性侵教育要從2歲時做起”、“防性侵教育是持續的”等習慣必須養成。
“女童保護”負責人孫雪梅說,讓兒童防性侵教育深入家庭、學校,需要各方更加努力,為兒童安全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希望這次的討論,敲響的不是某些人的警鐘,而是改變大眾“談性色變”的觀念,推動兒童防性侵機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