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學校93名學生40名特困 回趟家需步行3小時(2)
趁著學生們午休時間,易風學校校長王宗保帶領記者一行去幾位學生家中走訪。第一站是六年級學生小紅家,4公里外的一步墕村。她8歲的弟弟小丁在易風學校上一年級,還有12歲的堂弟小花在五年級上學。學校每兩星期給學生們放兩天假,小紅姐弟三人已有十來天沒有回家了,這次能回家看一下,他們很高興,迅速地鉆上了車。
又是一段山路,野地、深溝、棗林、玉米地,基本上沒有什么動人的風景。停下車,眾人沿著一條村道步行下坡,又走了一千米。在山腰處,有一個雜草叢生的院落,大門口的土坡上一群羊咩咩地叫著。院子里有八孔窯洞,大多不住人了,顯得有些破敗,棗樹上的棗兒沒有人摘,落得滿地都是。小紅的父親王談順正在打豆子,他今年僅有51歲,滿頭的花白頭發,卻讓他顯得有些蒼老。他的妻子周長菊,46歲,有精神障礙,從屋里跑出來呆在一旁,數著自己的指頭,嘴里念叨什么。
王談順說,他愛人是十八年前被人販子從四川拐賣過來的。近年來,經民警幫助,王談順聯系上了周長菊在四川老家的親人,對方支持周長菊繼續留在山西,與王談順好好過日子。&ld;她的娘家人最近兩年,每年還給她寄來一千元生活費呢。&rd;于妻子生活不能自,啥活也不會干,王談順需要照顧一家人的生活,又當爹又當媽,生活頗為艱辛。他說,家里只種了幾畝地,還有些棗樹和核桃樹,但去年棗的價格不高,僅賣了700元。為了減輕生活負擔,他準備為妻子申請一個殘疾人證,或許能有些補助。可是周長菊不愿去縣城,這個證件就沒辦成。12歲的小紅已經很懂事了,非常機靈活潑。她穿的衣服并不光鮮,一雙布鞋也已破舊,但她還是把頭發梳的齊齊。她深知家里困難,總是幫助父親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采訪間隙,王談順已經裝好了一袋核桃,小紅早已把扎口袋的繩子遞到父親面前。
王談順是家里的老四,他的六弟王金有的妻子也是被人販子拐賣來的,也有精神障礙,至今無法找到親人。王金有今年47歲,與四哥住在這個院里。于神志不清,他的妻子多次離家出走,今年前半年離家后,至今未歸。小花已經有半年時間沒看到母親了。為給上初中的大女兒賺學費,王金有養了60只羊,大門口的羊就是他養的。于要經常到野外放羊,家里沒有人收拾,新舊衣服、被褥雜亂地堆放在炕上。前幾天,羊圈里的土塌下來壓死了一只母羊,羊羔沒奶吃。王金有正忙碌著煮開水泡奶粉,抱著羊羔喂奶。
步行回家要三個小時
從一步墕村再往西南走約35公里,就到了王家莊村。小蘭的奶奶和母親正在路邊干農活。她的父親馬玉付已經50歲了,她還有一個哥哥在城里打工,而妹妹小金與她同在易風學校念書。馬玉付的眼睛不好,遠處的東西看不清,最嚴重的是腿有傷病,走路時很不自在。盡管身體不好,但一家六口人要吃飯,孩子要上學,他養了25只羊,每天要到山里去放羊。
同樣的,這也是一個不幸的家庭。馬玉付告訴記者,小蘭的母親王美秀是附近村子的,39歲,有智力障礙。結婚后,大兒子出生。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妻子的繼父趁他不在家,將王美秀誘騙出去,又收了禮錢賣到附近的王家山村。馬玉付多次找對方論,可對方卻將他告上了法庭。法院開庭了,審判期間,馬玉付將王美秀搶回了家,他也因此被法院判了一年多刑。他的腿就是在服刑期間患下了疾病。
后來,馬玉付又有了兩個女兒。十多年來,大女兒小蘭沒有戶口的問題,一直是馬家人心頭的麻煩事。于家庭困難,去縣城又太遠,家里更沒有車,馬玉付的妻子王美秀生小蘭時就在家里。更令人驚訝的是,小蘭生在了廁所里,還掉了下去,奶奶聽到兒媳的叫喊聲,趕緊跑去將孩子拉起,清洗干凈,救了小蘭一命。于在村里出生,小蘭沒有醫院的出生證,派出所不能給她上戶。就這樣,小蘭13年來一直沒有戶口。馬玉付手里拿著一堆申請書、證明書,傷心地說:&ld;派出所只認出生證,這些證明都不行啊。&rd;望著絕望的一家人,記者一行人中有位當地的志愿者立即聯系了臨縣公安局有關部門進行溝通,對方表示,讓馬玉付再去派出所,根據有關規定進行申請認證辦戶口手續。
小楷住在王家莊村西,從彩樹嶺村到王家莊村,沒有公交車或班車經過。每到放假,今年僅8歲的小楷便與一步墕村的小紅姐弟、王家莊村的小蘭姐妹等人一起步行回家。因為小楷家最遠,他告訴記者,&ld;她們是女生,我每次都要把她們先送回家,自己再走。&rd;不到8公里的路程,再加上山里有很多坡路,回一趟家,小楷要走三個小時。
父母離異,父親長年在外打工,小楷的生活爺爺奶奶照顧。爺爺王和平,53歲,看上去像年過六旬。他患有腦出血,說話不利索,一句話要說三遍才能說完。王和平家是平房,但因缺乏資金,房子仍是毛坯的,家里陳設簡陋,一副衣柜還沒有刷油漆,糧食堆放在門口的一張鐵床上。為了看病,家里花了不少積蓄,吃藥、檢查身體,一年就需要上萬元。
小楷在不到一歲時,母親就離他而去了,后來再沒有看過孩子,小楷也對母親沒有任何印象。一旁的小楷一直默默地站在奶奶許金蓮身旁。突然間,他無聲地掉下了眼淚。也許,小楷是想媽媽了……
從小楷家出來,這次短暫的走訪結束了。在回程的路上,眾人內心頗為沉重。我們看到的只是40名貧困學生中的一小部分。曾經在閑聊時,太原的一位朋友說,他家的孩子今年12歲,上小學,每周要學鋼琴,一節課就200多元,還要上奧數、買衣服、電話費、零食,一個月下來,花費在數千元。這還是班里的中等水平呢。與這位城市里長大的孩子相比,生在農村的小紅、小花、小蘭跟他年齡相仿,但他一個月的花銷夠他們好幾年用了。他們沒有課外的興趣班,放假在家就是幫父母干家務,沒有什么可供玩耍的東西,小一些的孩子把從舊車上拆下的齒輪當玩具。盡管如此,孩子們的臉上依然綻放著天真爛漫的笑容。
說到底還因為貧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不斷增加扶貧投入,并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就在上個月,呂梁市在臨縣召開了精準脫貧掛圖作戰和痕跡管現場推進會,明確開展精準脫貧掛圖作戰和痕跡管工作的核心任務,以&ld;十三五&rd;脫貧規劃為藍本,以貧困戶、貧困村為主體,以建檔立卡數據為基礎,以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包村干部為基本力量,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全力推進,建設覆蓋縣鄉村三級大數據平臺,通過制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ld;作戰圖&rd;,全程精準記錄縣、鄉、村、戶脫貧攻堅痕跡,實現戶、村、鄉、縣四級聯動。而臨縣縣政府也拿出了實際行動,要求縣鄉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開展精準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工作,&ld;百企千人進萬戶&rd;精準幫扶,做到群眾不脫貧、部門不脫責、干部不脫鉤。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臨縣一定能打贏脫貧攻堅戰,易風學校的孩子們也能像城市里的學生一樣更加幸福地成長。
&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