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編著中小學應急救護教材 將作為期末考試內容
&bsp; 孩子的健康安危是家長、老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預防意外傷害的同時,也應加強應急救護的教育,增強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日前,據悉義烏市專門編著中小學生應急救護教材,并且還將作為期末考試內容考察學生。
意外傷害和猝死發生后的前10分鐘,對傷病員進行以包扎止血、心肺復蘇等為主的緊急救治,常可挽救傷病員的生命,因此這個時段又被稱為&ld;白金10分鐘&rd;,因為它比金子還貴。
昨天是&ld;急救白金十分鐘全國自救互救日&rd;,上午8點半,義烏市小學生急救知識和技能競賽在稠城一校舉行,全市各鎮街中心校都派出代表隊,共105名學生參賽。
小學生急救技能大比拼,現場包扎頭部,只花了50秒。
這次競賽分急救知識筆試和救護技能操作兩塊,而操作競賽分成三角巾頭頂帽式包扎、斷掌回返式繃帶包扎、手背&ld;8&rd;字繃帶包扎3個單項,同學們操作得怎樣呢?
吳易倩是江灣小學6年級學生,參加了手背&ld;8&rd;字繃帶包扎競賽。手背&ld;8&rd;字繃帶包扎項目拼的不是速度,按規定在5分鐘內完成即可,主要考量的是美觀度和松緊度。
因為緊張,吳易倩把同學的手包得太緊,導致指尖發白,按壓回血不及時,影響了她的比分。
走出比賽教室,吳易倩還有些緊張。
&ld;包得太松,止血效果不夠,太緊又會影響血液循環。&rd;吳易倩說,自己平時練習時忽視了松緊這個問題,加上比賽時,看到邊上的選手動作特別快,自己也想趕進度,就忽略了手上的力度。
江灣小學領隊程老師告訴記者,學校科學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已多年,全校有50多位老師已經拿到急救員資格證。
這個學期開學后,學校成立了學生急救興趣小組,從三年級開始分批進行急救常識學習,并有計劃在全校推廣。
其實,在義烏各中小學校,師生學自救急救已非常普遍。廿三里二小的樓宇豪同學已經學了兩個月,這次他參加了三角巾頭頂帽式包扎項目比賽。
上場前,他一直和當模特的同學盛子韓反復認真練習。&ld;最快50秒就能完成。&rd;樓宇豪說。
他特地給記者演示了一遍,果然在50秒就完成了包扎動作。
雖然速度不輸給其他人,但是包扎的美觀度還有些不足。
盛子韓說,他也會各類包扎,特別擅長斷掌回返式繃帶包扎。&ld;我們是足球特色學校,踢球時摔傷、挫傷是難免的,學了這些急救常識很有用。&rd;
此次競賽負責人朱樟清說,義烏教師應急救護能力培訓已經在全市范圍內展開,而兒童學急救,對自身也是一種保護。&ld;掌握了自救急救技能,他們在校外也能更安全。&rd;
記者還獲悉,義烏市紅十字會聯合民間公益組織編著的《義烏市中小學生應急救護教材》已于本月起在義烏各中小學投入教學,將作為學生期末考試內容。
該教材分18課,每周一節,正好可以講一個學期,內容圖文并茂,通俗易懂,還附上了考試題庫,學校里拿來就能用。
教材的執筆者‐‐義烏市紅水晶公益協會會長程青梅是老師出身,她非常熟悉學校教學的規范。
她說,希望急救能從娃娃抓起,也希望通過學生把急救念輻射到家家戶戶。
通訊員 龔琴娟 本報記者 龔望平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