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過春節 盤點那些不能忘的春節習俗(2)
近些年,過節燃放鞭炮的情形正在改變。于遭遇嚴重的霧霾,人們紛紛自發反思和改變燃放煙花爆竹這一傳統習俗,低碳環保,逐漸成為很多人正在接受的過節方式。從各地的兩會到各類網站,不斷出現&ld;春節不放或少放煙花爆竹&rd;的倡議書;從北京、上海、青島、西安等地的文明辦、環保機構和公安局到媒體、市民,都在倡導不放或少放。自從嚴禁元旦春節公款購買贈送煙花爆竹等年貨節禮后,燃放鞭炮的規模也在迅速減少。
過節如何放鞭炮,這個多年的難題正在因人們的自身利益而破解。
大年初一,作為表達新春祝福最直接的形式,拜年是中國人歡度春節的重要習俗,有著重要的道德和文化內涵。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人們互致問候的心情不變,拜年方式卻在不斷變化:從登門拜年、書信、明信片寄送問候,到電話、短信表達情意,如今又興起了微信等&ld;微拜年&rd;,&ld;新年快樂&rd;&ld;萬事如意&rd;&ld;事業有成&rd;&ld;身體安康&rd;等祝福彌漫在線上線下。
有人感嘆,說沒有了走街串巷的面對面拜年,少了電話里祝福的真誠表達,足不出戶、一鍵發送的短信、、微信拜年&ld;消解了拜年的味道&rd;&ld;距離傳統民俗越來越遠了&rd;。其實仔細揣摩,人們&ld;反感&rd;的不是形式的變化本身,而更多在乎的是&ld;對方送來的祝福是不是給自己私人訂制的&rd;&ld;短信微信的內容是不是有誠意的&rd;。2014年央視春晚上,一首《群發的短信我不回》唱出了群發短信拜年遭遇的尷尬,也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說到底,就是群發短信拜年讓人感到&ld;沒有誠意&rd;&ld;缺乏對自己的重視和尊重&rd;。
所以說,并非是拜年形式變化本身隔閡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而是如何利用好這種形式,表達真心實意的感情。有許多網友表示,自己之前為每一個親朋好友送上了專屬祝福,或是個性化地設計了一個多媒體拜年短片,得到的回饋依然是溫暖的;甚至因為許多朋友間相隔萬里,微信的文字、語音、視頻等噓寒問暖、互道祝福更為彼此接受,也打破了時空界限,&ld;讓人感覺回到了彼此一起的時候&rd;。
年俗作為一種文化,也是在傳承中不斷變化的。我們大可不必詬病現代科技對拜年形式的改變&ld;葬送&rd;了傳統拜年的味道,因為,有條件的一樣可以走街串巷辭舊迎新,而在短信、微信拜年的時候不妨多一些用心,也就自然能拉近感情。
送別逝去的歲月,憧憬未來的生活,應該說,無論拜年的方式如何變遷,只要有真心在,情誼就在,年味兒就在。
也不知道是媒體渲染還是確有其事,離鄉打拼的年輕人,如今提起過年似乎都帶著點兒心驚膽戰。原因很簡單,還沒對象的、還沒成家的,過年回家長輩親朋難免圍上來問:&ld;怎么還不結婚呀?&rd;&ld;什么時候才能成家呀?&rd;但也確有人說,即便面臨三姑六婆的催婚圍剿,過年回家仍然是有盼頭的,原因也很簡單,除夕那天,但凡沒成家的,總能得到家里長輩的壓歲錢,錢多錢少不重要,長輩們的心意在那兒,拿到裝著壓歲錢的紅信封,就像小時候吃到糖果一樣開心。
這大概就是中國人對壓歲錢的情意。
至于壓歲錢的來,據說&ld;歲&rd;是&ld;祟&rd;的諧音,&ld;祟&rd;則是古時候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ld;祟&rd;每年除夕夜里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發燒、囈語,幾天后雖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人們怕&ld;祟&rd;在除夕出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ld;守祟&rd;。
嘉興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有一年除夕,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放在枕邊。半夜里,一陣大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ld;祟&rd;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枕邊竟放出一道亮光,&ld;祟&rd;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后來,大家都知道了管姓人家這則奇事,遂家家戶戶在除夕給孩子發這&ld;壓祟錢&rd;。時光荏苒,這樣的傳統流傳下來,&ld;壓祟錢&rd;也因諧音而演變為&ld;壓歲錢&rd;。
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是希望晚輩平平安安。另有一種壓歲錢,則是晚輩發給長輩的,那意思是挽住匆匆流逝的歲月,祈盼長輩安康長壽。無論哪一種,都足見壓歲錢寄托了中國人血脈里流傳千年的美好祈愿。而如今,&ld;互聯網+&rd;時代,壓歲錢也不再只寄形于紙質的紅包。
2014年,微信推出了紅包功能,此后,多家公司也迅速跟進紅包產品。如今,拿起手機發紅包、搶紅包,已經是&ld;拇指族&rd;們再熟悉不過的事。尤其在除夕之夜,無論長幼、不分男女,拿起手機發個紅包,就是送上一份祝福;點開一個紅包,就是收獲一份心意。
但也有人說,電子壓歲錢似乎終究少了點兒傳統中國年里那點兒意蘊。曾幾何時,進了臘月準備年貨的時候,長輩們就惦記著去銀行換來簇新的錢幣,要新得散發著油墨味兒,它承載的祝福才是最真切的。那紅紙糊的信封從一雙手遞到另一雙手里,都是帶著體溫的,于是那祝福也是暖意融融的。而低著頭摁著電子屏幕,身在異地的人們相互收到了問候,近在咫尺的人們卻似乎因那低頭的沉默彼此遠離了似的。
可是誰又能挽留白駒過隙?誰又能阻攔科技進步呢?壓歲錢也得跟上時代的腳步,只愿向遠方送上祝福的時候,莫要忘了溫暖身旁的親人。
春節期間闔家團圓,親友相聚,一年的辛苦需要在盡情玩樂中消解。對春節而言,玩是件大事。除了傳統的放鞭炮、游園、打麻將、打牌之外,今天的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的玩法越來越個性化和多樣化,甚至從國內玩到了國外,不經意間助推中國春節走向世界。
在北京工作的陳先生老家在遼寧農村,去年帶孩子回家過年,小孩子第一次見到了殺活豬,第一次在溫室大棚里采摘,第一次見到了親友家的同齡人,興奮得很。&ld;對孩子來說,回老家就是玩。平時在北京,孩子很少有機會和小伙伴一起玩,對農村生活也沒什么概念,所以特別新鮮,今年我們還要回去過年。&rd;陳先生說。
有人回家玩,就有人出門玩。春節期間旅游市場非常紅火。在天津一家旅行社擔任導游的張寧對記者說,近幾年春節全家出游的情況越來越多,國內熱門的景點如麗江、三亞、哈爾濱等地都需要提前預訂。&ld;好像現在人們不再認為春節就一定要在家里過,一家人在外邊旅游也挺好的。&rd;
與國內游同樣火爆的是春節出境游,熱門線路甚至需要提前數月預定。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春節黃金周出境游人數達到5182萬人次。有關方面預計,2016年春節期間出境旅游人數將接近600萬人次,成為史上人氣最高的黃金周。一家在線旅游網站負責人說:&ld;從出境線路預訂看,今年春節七天,中國游客將到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南極。目前單一目的地的收客量最高已經達到10000人。&rd;
大批中國游客也把春節帶到了全世界,客觀上有利于推動春節成為國際性節日。近幾年每年春節期間,巴黎、紐約、倫敦等中國游客集中的目的地都會在標志性的建筑上點亮&ld;中國紅&rd;,披紅掛彩的埃菲爾鐵塔、帝國大廈彰顯了春節的魅力。中國游客強大的購買力促使當地商家在春節期間加大有針對性的促銷措施,美國媒體甚至指出,中國日益增長的中產階級正在成為美國旅游業的&ld;救星&rd;。
從2010年開始舉辦的海外&ld;歡樂春節&rd;活動規模不斷擴大,文化部副部長丁偉近日表示,2016年海外&ld;歡樂春節&rd;活動將在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城市展開,項目總量將達2100個,內容將包括主題廟會、跨國春晚、元宵燈會、專場演出、民俗體驗、焰火表演等多種形式。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利用春節假期走進博物館、圖書館、大劇院、電影院,過一個文化味兒濃郁的春節。2015年僅春節檔期就實現票房近18億元,僅大年初一全國就有900萬觀眾走進影院。電影界人士預計2016年春節檔有望與去年持平。按照慣例,每年大年初一,國家圖書館館長都會在大門口歡迎入館讀者,向他們拜年。國家圖書館館長韓永進說,即使春節期間,來圖書館看書的讀者也很多,與書香相伴的春節令人格外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