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過春節 盤點那些不能忘的春節習俗
&bsp; 猴年近在眼前,大家都還知道怎么過春節嗎?那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家人團聚,一起吃個年夜飯的事兒哦。春節可是咱們中國族傳統的節日,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要時刻牢記先人為我們留下的這一寶貴文化,并且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吧。
&ld;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rd;過年寫春聯、貼春聯,大概最能顯示春節的文化含義了。從前的春聯,首先要有一筆拿得出手的好字,還要有些文墨功底,不然,豈不貽笑大方?即便自己不會寫,只要走到集市、街頭,或者望望四周鄰居,總有代筆的,不僅代寫,還代出構思,盡管雷同的不在少數,但多少還和自己家的境況沾點邊。
春聯是對聯的一種,而對聯,雅稱&ld;楹聯&rd;,言簡意賅,對仗工,平仄協調,表達出漢語的獨特意蘊。春聯與其他對聯不同的是,內容都要包含些辭舊迎新、祝福來年之意。當然,30多年前,春聯的時代氣息也很濃郁,從一副副春聯中可以鮮明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走向和政治氣候,各個年代組成的春聯,就是一卷鮮活的政治生活史。
春聯也是過年中始終不曾衰落的年貨。無論什么樣的時代,春聯都沒有缺席。不過,近些年的春聯多是電腦制作,大量批發,網上訂購,街攤或店內零售,文化內蘊漸漸不支。臨近春節,還沒等你想到貼春聯呢,物業服務已經將批發的春聯貼到了樓道門口、電梯門口;每次打開家門,不管自己家是個什么境況,一副新春聯已經為你換去了舊的。省事雖說省事,服務盡管到家,但千篇一律是這些春聯的特點。
現在的春聯還有多少是自己下筆,沒有統計,但構思已經無需費力,網上一點擊,各種應時應景的春聯模式撲面而來,內容隨意取舍。其實,在網絡、微信日益發達的今天,春聯是否需要貼出來都已經不再重要了,作為一種節日祝福,很多人向你傳遞的春聯,只要在電腦和手機上過目即可,一下子收到幾十副,誰還有工夫再去寫在紙上?
春節年年過,周而復始,春聯的內容好像也已經黔驢技窮,雞年不能不&ld;金雞報曉&rd;,馬年肯定要&ld;馬到成功&rd;,羊年多半會&ld;三陽開泰&rd;,猴年自然是&ld;猴舞金棒&rd;。不講十二生肖的,無非就是福壽、財源、吉祥、平安,再加萬事興、喜臨門、富貴家而已。
如今,回過頭來看春聯,最需要的是文化功底,書寫的功夫、構思的技巧、知識的積累,缺一不可,少了這些,春聯就近似于標語,貼與不貼,都無所謂了。
&ld;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rd;這是中國的一句老話,說的是年夜飯是咱中國人一年當中最隆重的一頓飯,寓意團圓,寄托希望。
都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正不可避免地遭遇過去時與現在時的時態轉化,但春節,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頓團圓飯,仍然牽動著億萬中國人心中最柔軟的情愫。屋檐下掛著的那一塊塊金黃的臘肉,父親珍藏了一冬的那壇老酒,母親張羅年夜飯時被炊煙映紅的臉龐,舉起酒杯時那一句&ld;孩兒啊,回來啦&rd;,是所有中國人心中對年味兒、對家鄉最深刻的記憶與最厚重的情感依托。
圍爐話團圓。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年夜飯不是簡單一餐飯,是濃厚的親情。老人家看兒孫滿堂,晚輩敬父母身體安康,一家老小共敘天倫。一年當中忙忙碌碌,來不及說的話,說不完的牽掛與囑托,都在這餐飯里慢慢聊,一點點補上。年夜飯,總是希望家里的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齊聚一堂的,即便是有人實在趕不回來,家人們也會為他留一個位子、擺一副碗筷,寓意一個也不少,合家歡。
年飯有講究,品的是文化。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意思是糧食滿囤。除夕夜,十二點鐘聲敲響時吃餃子,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長壽面預祝壽長百年、吉祥如意,年糕寓意年年高升。菜品更是五花八門,五福臨門、三陽開泰、鴻運當頭、歡樂今宵、年年有余、好運當頭……每一道菜都不簡單,好兆頭、新希望。
年夜飯里還能折射出歲月變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資供應還相對匱乏,大多數副食品憑票供應。因為供應有限,所以臨近春節,家家戶戶都讓孩子們起早排隊去購買。到了八九十年代,集貿市場出現,年夜飯菜肴的種類漸漸從貧乏走向豐富,年夜飯里少不了雞鴨魚肉。如今,年夜飯又有了新風尚,將廚師請到家里,或者索性直接在網上訂購,也成了不少年輕人時下的新選擇。時光荏苒,變化的年夜飯中,折射的是時代的變遷,國家的飛速發展。
有人說,年夜飯變了,變的是形式,也有人說,年夜飯沒變,沒變的是味道。是的,在變與不變中,我們感受到的,是這一桌飯菜中凝結的親情與鄉情,寄托的慰藉與希望,沉淀下來的最深刻、最樸素的鄉愁。
回家吧,一起回家,哪怕穿越大半個中國,與家人吃頓年夜飯。
&ld;爆竹聲中一歲除&rd;,說起過年,古往今來都少不了爆竹。爆竹就是鞭炮,噼里啪啦,呼嘯升空,在鞭炮聲中,從聲音到視覺,人們感受到過年的喜慶、歡騰,除夕夜一旦鴉雀無聲,大家就好像缺了什么。沒有這些滿眼的煙花,如何除舊?失去這些震耳的鳴響,何以布新?
大約是生活開始好過以后,每個人、每個家庭,鞭炮不但放得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響。30年前還只有二踢腳、小鞭,可后來,可謂應有盡有,品種從單一的爆竹發展到組合盆花類、噴花類、吐珠類、線香類、火箭類、旋轉類、旋轉升空類、玩具類、日景類、冷光類、煙霧類、摩擦類、禮花彈等等五花八門的煙花。而且家家還比著放,從除夕到正月十五,一入夜晚,漫天都是禮花。
什么事情都不能多,一多就成了問題。煙花爆竹放得太多太猛,污染環境不說,還會傷人傷己,引發火災。而且,我們還沒達到那種自己燃放,然后自己有意識去清掃的公德水準。次日清晨,滿眼都是煙花爆竹垃圾,看著清潔工勞累的身影,確實于心不忍。有人以交通事故為例,認為不能因為有了車禍就可以不要交通了,但這完全是兩碼子事,交通是生活的必需,煙花爆竹卻未必。
30年前曾有個提議,說是能不能用錄音里的鞭炮聲取代現實中的燃放,于是出現了鞭炮盒帶,但響應者寥寥無幾,大概聽聽聲音與大放特放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后來有的地方又出現了禁放的規定,但遭到激烈反彈,最終不得不取消了事。限放在許多地方已經施行有年,可在允許燃放的時間段和區域內往往更為夸張。少放煙花爆竹曾是多少年間的呼吁,但少放只是道德訴求,沒個標準,還要依靠每個人的自覺,所以收效并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