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打破超級中學需建立全新的中學教育生態
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從長遠的眼光去考慮的。而當下嚴重的超級中學現象恰好在某些方面違背了這些定理。超級中學不僅會導致教育失衡,還可能影響孩子的發展,超級中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考慮到保證孩子們上名牌大學,但是忽視了他們的潛質拓展。如何打破這一現象,要走的路還很長。下面先來聽聽著名評論員是如何解析這一現象的。
本社評論員 線教平
如果我們將評價的眼光從高考(微博)后僅僅放長一年,從K大一年級學生的學業表現看,超級中學和一般中學學生的差異不大,超級中學并未在人才培養方面顯示出更高效率。 超級中學確實在應試以外的學習能力培養方面不夠超級,超級中學的教育本身很可能沒有給其學生增添更多潛質。(《中國青年報》1月4日)
何謂“超級中學”?有媒體曾總結出“超級中學”的三條基本特征:人數以萬計、壟斷尖子生、比拼升學率。而每年高考“戰役”過后,諸如此類的“超級中學”都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輿論反映看來,學者對此批評意見居多:認為一是壟斷優質教育資源,破壞教育公平;二是注重應試教育,不利于人才培養和學生自由發展。那憑借較高升學率看似十分光鮮的“超級中學”,是否培養出的學生也稱得上“超級”?
其實未必。近日,北京大學(微博)學者黃曉婷、盧曉東跟蹤分析國內一名校五屆萬名學生數據發現:在相同性別、戶籍類型和錄取類型的學生中,“超級中學”學生比一般中學學生并未顯示出明顯優勢。此番研究一經報道,立刻引發熱議與反思:我們舉辦“超級中學”的價值在哪里?我們究竟需要打造一種怎樣的教育生態?筆者認為:辦少數的幾所“超級中學”顯然并非中國教育的出路,應大力鼓勵高中多元發展、平等競爭;關注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加工力,打造全新的中學教育生態。
那么,全新的中學教育生態“新”在哪兒?首先要推行新的教育評價方式。長沙某重點中學校長在多個場合曾呼吁道:教育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與模式,需要政府審慎決策、立足長遠,不能視教育為政績工程。反思“超級中學”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和地方發展教育的功利主義思想密切相關:高考升學率、一本率甚至上名校的比例,都是近年來衡量地方辦教育的政績之一。在此背景下,那些升學率頗高的“超級中學”自然被傾注越來越多的優質資源,其結果直接加劇了教育的“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因此,建立全新的中學教育生態,需要教育改革者們自上而下地勇于擯棄“精英思維”、“功利主義”的理念誤導,從比拼“掐尖”、面向少數尖子生、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政績觀,轉向面向全體學生、比拼對每一名學生“加工力”的質量觀。同時,政府評價學校、學校評價教師、教師評價學生、升學評價學生的一系列標準都要隨之發生根本性轉變。只有如此,在分數、升學率、重點率等結果性評價占絕大優勢的“超級中學”才會逐步降溫,使學生不再局促于“冷冰冰的分”,而成長為“活生生的人”。
其次,全新的中學教育生態還亟需新的教育育人手段。有著“超級高考工廠”之稱的河北某中學每年以極高的升學率引人關注,然而據媒體報道:該校作業考試化,每天可能都有一科在測試,只要測試就有排名且結果直接掛在教室后面;此外,諸如“兩眼一睜,開始競爭;兩眼一睜,學到熄燈”“今日瘋狂,明日輝煌”等宣傳標語到處可見。而從全國范圍來看,這樣的“高考工廠”并不少。顯然,將學生視為“流水線”工廠化生產的育人手段與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展、創新水平為基點的素質教育南轅北轍。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新的教育生態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要看到學生是公共教育服務最終的“消費者”,要讓各項改革舉措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遵循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要采取服務于廣大學生將知識學寬、學活的育人手段,并以創設使全體學生平等受益、快樂成長的校園生態為最終目標。
“喬木與灌木錯落有致;奇花與異草色彩紛呈;飛鳥鳴禽、走獸爬蟲生于其間;每一個物種都有它的一席之地”,如此,整個生態系統才會生機盎然。中學教育生態亦是如此。“超級中學”現象從根本上不利于整個教育生態的和諧發展,未來中學教育應全面提高生態質量,回歸育人本位,學校本位,逐步建立起充滿生機的中學教育新生態。
(執筆:評論員 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