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讓孩子"玩"本身也是一種教育
&bsp; 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并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才算是對孩子有利的教育。有時,大家不妨換一個角度去想問題,很多事情就都有了答案了。就比如,讓孩子&ld;玩&rd;本身就是一種教育,這種方式可能很多人并不贊同,但是,它所起到的效用往往比很多教育方式更為有效。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557%的受訪者感到身邊小學生放學后自玩耍的越來越少了,668%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年級升高、課業繁重導致。690%的受訪者擔心,缺少同齡人之間的溝通,孩子會越來越自我。
眾所周知,&ld;玩&rd;是孩子的一大天性,魯迅曾說過:&ld;游戲是兒童最正常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rd;兒童最早對世界的接觸,不是結構型、教條式或性化的,而是從眼耳鼻舌身的感性觸摸中,建構對世界的認識。我們需要知道,&ld;玩&rd;是孩子的基本權利,這本身亦是一種教育表達。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ld;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生活。&rd;孩子的成長不全在學校的課堂中,從社區、街道、博物館,到田野、山川、河流等,都是天然課堂。
但在現實中,成人們一旦給孩子過高的期望,不僅會帶來過重的壓力,更會讓孩子慢慢喪失對&ld;玩&rd;的樂趣。在漫長的課業與沒完沒了的課外輔導結束以后,他們只想宅在家里。其實,每個人的遺傳基因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基因決定了不同人的智能不一樣,有的興趣點在運算上,有的興趣點在運動上,要讓自己的孩子信心滿滿,就要努力找到其身上的亮點。
美國心學家茱蒂&iddt;哈里斯研究指出,同伴間的影響力超出常人的想象。成人要創造條件,讓宅在家里的孩子走出來,在同伴中接受影響,自我生長。孩子們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往往會有一些意外收獲,從而幫助他們豐富知識經驗,糾正認識上的偏差,更會獲得友誼,愉悅身心。
老師和家長需要對孩子生命的敬畏之心,努力讓孩子的生命呈現異樣的精彩。從學校角度來講,要讓家長們明白,好成績、好名次并不是生命的全部,只是生命很小的一個部分。更要讓孩子們明白,未來的人生許多時候與今天的考試成績、競賽名次不是正相關的。沒有良好的心態,沒有健康的體魄,沒有廣泛的人際交往,是很難有美好的人生的。(凌宗偉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