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鼓勵生育不靠譜
之前從二胎過渡到獨生子女也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當下同樣面臨著相同的情況。每個家庭在考慮生不生二胎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有的是希望給孩子添個伴兒,有的是希望自身就很喜歡小孩子,但是也有一部分家庭考慮到孩子的養(yǎng)育、教育的問題,遲疑要不要生二胎。在放開二胎生育的同時,政府想要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鼓勵生育,業(yè)界人士表示這種手段不靠譜,你怎么看?
12月5日,某&ld;專家&rd;在某論壇上表示,即使放開生育,真正愿意生二孩的人可能只有30%。政府應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生育。
&ld;二孩&rd;已成當下焦點,相關不相關的&ld;專家&rd;爭相介入此話題,一方面,此話題迎合了部分年輕人的愿望,儼然有為民請命的味道;另一方面,政策已松動,則 不妨說得更迫切、更夸張一點,既安全又峻急,有利于塑造個體形象。而有了這種心態(tài),甚至沒有看一看、實踐檢驗的時間,直到釀成結果,再捶胸頓足地大呼反其道而行之,這似乎已成俗套。
討論&ld;二孩&rd;政策,無可厚非,但應堅守常識的底線。
人口增減有&ld;慣性&rd;,無法令行禁止。在實施計劃生育初期,人口增速依然較高,今天適當放開,人口也難迅速增加,30%的適齡青年愿意要二孩,這個比例并不特別低,最好觀察一段時間再下結論。
即使結論表明,需要進一步推動&ld;二孩&rd;政策,財政補貼也非善途。畢竟政府本身是沒有錢的,政府的錢直接或間接來自稅收,最終埋單的是老百姓,那么,對于不生二孩的人來說,為什么要掏錢來補貼別人的二孩呢?
能生二孩的父母,往往是經過性規(guī)劃,認為自己能承擔孩子未來的養(yǎng)育費用,而政府補貼可能帶來這樣的后果:許多父母覺得反正有政府托底,不生白不生,結果不經充分性規(guī)劃,便匆匆選擇二孩,這對他們、對孩子、對社會,都沒有好處。
也許有人會說:推行計劃生育,政府不也補貼了嗎?今天補貼二孩,不過是補償過去的遺憾。
這種說法并不成立。計劃生育政策的出臺源于當時巨大的現(xiàn)實壓力,政府不得不強力干預,這是具體條件所決定的。今天政策松動,恰好說明隨著條件、環(huán)境的改善,政府正逐步將更多問題交給社會解決。當此之時,重新呼喚政府加大干預力度,實在是一種倒退的思路。
國家干預,必會引發(fā)某方面失衡,在創(chuàng)造利益的同時,也會留下問題。社會發(fā)展了,應盡可能尋求軟著陸,不能一看到問題,就立刻想到用工程的手段來解決,而當工程手段派生出新問題,只好再上新工程,如此反復,無有竟時,絕非可持續(xù)之道。
經過30多年迅跑,中國已邁入新的發(fā)展階段,這意味著,應該更新我們的老觀念、老做法,更多從體、從長期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只盯著短期的、部分人的利益,多一點系統(tǒng)思維,少一點工程思維,方為與時俱進。
這就是為什么應特別警惕極端的聲音,在今天,生不生二孩都有一定的,那么,多一些試點,多一點實證工夫,而在此之前,不妨先觀察,暫不做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