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南京孩子回歸筆頭記作業 免費APP取代校訊通
自古以來,學生自己記作業已經成為了傳統,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筆頭記作業漸漸被短信發作業取代,方便了孩子和家長的同時,也使孩子們產生了依賴心。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南京學校決定回歸筆頭記作業,增強孩子的責任心和學習自覺性。同時,利用新款APP代替收費短信,獲得了眾多家長的一致好評。
&ld;兒子學校現在短信還在用,但是大部分作業老師開始督促孩子自己筆頭記錄,挺好的!&rd;&ld;我們開始用一款新的APP,不收費,家長(微博)們覺得還不錯。&rd;……根據南京市教育局統一部署,明年春季新學期開始,南京學校給家長發送的各類短信一律不得收費。記者昨天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學校已經行動起來,APP代替短信、家庭作業記錄本、作業通知、微信等各種新方式一一出現。
&ld;其實我們上學那會兒,沒有手機沒有網絡,家用電話都很少,老師不是一樣布置作業、發通知嗎?&rd;周女士的孩子在致遠外國語小學上三年級,最近老師布置作業的方式確實發生了變化,回歸了傳統,督促孩子自己筆頭記錄各科作業,她覺得特別好。&ld;老師其實一直都有讓他們自己在《家庭作業記錄本》上記作業的要求,但是于老師也會給家長發作業短信,孩子就有了依賴,最近這段時間,老師基本上不再發作業短信,更加重視孩子自己記作業,反而增強了孩子的責任心和學習自覺性。&rd;周女士說,經過兩周多的強化訓練,兒子現在的家庭作業記錄本清清爽爽,每個學科的作業記錄詳細,旁邊還注明時間要求,一些學校的活動通知也會記錄在備注里。
今年秋季剛開學時,河西一家公辦幼兒園給家長發放的是校園一線通,綁定后會有短消息提醒到家長手機上,平時有關穿校服等集體活動的通知,也會以短信方式通知。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一般每個家庭會報兩個號碼,報一個怕消息遺漏,報太多又覺得浪費錢。因此,當今年11月,學校通知將收費短信改成免費APP時,家長們叫好的居多。現在,孩子進園刷卡,進校離校消息都會反映在一個叫做&ld;小記&rd;的APP上,該APP分為&ld;小記接送&rd;&ld;微校園&rd;&ld;活動&rd;等,還有很多附屬功能,能完全代替以往的短信通知。小班孩子媽媽崔女士告訴記者,她覺得很方便:&ld;安裝的時候,老師發了一張紙,上面有安裝使用攻略。&rd;
&ld;我們學校現在基本上是、微信配套使用,校訊通只是學校單方面地發出信息,而和微信還可以互動交流,功能也更加完善。&rd;長江路小學家長劉女士告訴記者,他們班的家校溝通基本都是在家長群里進行,每個班都成立了自己的群,班主任有任何消息會在群內隨時發布。而且,家長通過這個群,也可以及時將自己的信息反饋給學校的老師。中央路小學家長楊女士告訴記者,學校的官方微信、班級微信群都做得很好,基本上就可以實現家校溝通,老師還會將學校的一些活動、孩子們的精彩表現及時發在微信群讓家長分享。
已經快70歲的李奶奶最近特著急,媳婦給她又添了個小孫子,本來是很高興的事,但是為了照顧孫子和不影響孫女學習作息,媳婦去了娘家住,檢查輔導大孫女作業的任務就落到了她身上。作業還好說,每天校訊通發的短信媳婦都直接轉發給她,但是發在學校群里的復習資料、古詩PPT、看圖寫話范文、優秀作業就都看不到了。&ld;兒子平時工作也特別忙,經常加班出差,以前都是媳婦管,現在她照顧小的比較累,就有些顧不上了,我們哪懂什么群啊。老師發的優秀作業、考試分析什么的,就沒法及時給孫女看了。&rd;李奶奶說,最著急的就是大孫女暑假期末考試前夕,正趕上媳婦生孩子還沒出院,兒子也在醫院陪床,發在群里孫女的復習資料就沒人管了,最后還是好心的同學家長給幫忙打印了送過來的。
孫女同學小邱的爺爺也和李奶奶一個問題,兒子媳婦離婚了,兒子經常出差,媳婦兩個月才見孫子一次,所以學校的校訊通短信都是發到爺爺的手機上,作業什么的都沒問題,但是群里有什么內容就完全不知道了,只有兒子在家有空才會看看,小邱的成績今年比去年明顯下降了。
李奶奶和邱爺爺慶幸的是,孩子都長大了,&ld;現在孩子都開始自己用本子記作業了,孫女聰明,自己會弄微信了。每天一回來她先檢查一下我手機微信里媽媽有沒有發東西過來,還會用微信和媽媽弟弟視頻聊天。&rd;如果要是用手機應用?李奶奶又頭疼了,&ld;微信學了好久,不知道這個手機APP難不難,如果孫女自己會就好了。&rd;
今年6歲的文文上幼兒園大班,在媽媽吳女士的眼里,今年女兒的親子作業明顯多了起來。&ld;幾乎每個月都能接到布置家庭作業的短信通知,多的時候一周就有兩次。&rd;據吳女士說,幼兒園的活動和作業,現在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通知家長,一種是短信群發通知,一種是微信通知。
吳女士回憶說,兩年前上小班的時候,通知方式還很單一,就是群發短信一種。后來有了微信,老師專門建了一個群,班上小朋友的父母包括不少老人都加了進來。現在每次布置作業時,老師都是兩個一起發。&ld;每次短信響了后,微信跟著響,我們就知道幼兒園作業來了……&rd;吳女士笑著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文文所在的大班有35個孩子,其中1/3的孩子主要是爺爺奶奶帶。對于年輕的父母來說, 他們覺得年輕人都在玩微信,微信通知方便一些。而且每次作業后,不少家長還把孩子的作業拍照發群里,一來每天刷微信不容易忘記,二來還能看看自己的孩子做的作業質量,與其他家長能互動起來。但對于老人來說,布置作業還是短信通知為好。&ld;有一次我炒個菜工夫一下子就多了幾十條微信,根本來不及看,翻了半天才能找到老師發的內容,不像短信在那點一下就出來了。&rd;王同學的奶奶顧女士認為,微信通知很容易漏掉,還是短信通知方便。
采訪中,記者發現,年輕的父母傾向于微信布置作業、通知活動,而老人則多半偏好短信。但無論是年輕家長還是老人都建議,學校最好短信和微信一起發,方便那些主要老人照顧孩子的家庭。
學校開始用APP取代短信后,家長崔女士表示,&ld;比起手機短信來,就是感覺要有個人盯著,一定要把消息通知功能打開。&rd;另一位家長夏女士告訴記者,雖然她自己使用起來覺得還不錯,但如果希望家中還有人一起跟她關注孩子在校事宜,就得給家人都裝上。夏女士還提到,如果家中其他成員也想多關注孩子動態,可以她這張主卡持有人來添加,&ld;總的來說還是利大于弊。&rd;此外,學生家長鄭先生表示,目前這個APP似乎還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比方說打開&ld;活動&rd;一欄,并不像想象中那樣有活動通知或者孩子在校活動照片。而學生家長曹女士嘗試過&ld;微校園&rd;中的請假功能:&ld;老師并沒能及時收到我給孩子的請假消息,我想,等功能都完善了,這個APP可以發揮的功能還是挺多的。我還看到有意見反饋一欄,這樣跟學校溝通起來又多了一個便捷渠道。&rd;
南京在2004年推出名為&ld;一線通&rd;的家校溝通平臺,當時總體評價較好。有關人士透露,目前使用類似&ld;一線通&rd;的收費家校溝通平臺的家長數在50萬人左右,中小學(微博)95%的家長都參與了。此次新政要求明年春季新學期起,學校發送的短信一律不得收費。教育局有關人士表示,取消收費是指所有的家校溝通方式不能收費,并不是說要取消&ld;一線通&rd;,如果企業不再收家長的錢,家長又自愿參加,還是可以使用。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原則是,學校不得參與收費的家校溝通平臺的推廣和定制,不得強迫或變相強迫家長使用相關收費的業務平臺,不得代替家長與相關服務企業簽訂家長付費的相關信息服務合同(或協議)等,不得代替服務企業向家長收取各類信息服務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