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兒童家庭教育有哪些輿論熱點
2014年已經過去了,嶄新的2015年已經到來,2014年,兒童和家庭發生的那些事成為了輿論熱點呢?下面小編給大家盤點了一下2014年十大輿論熱點,一塊來看一看吧。想要了解更多最新兒童相關資訊消息嗎?請看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深入調研和充分論證,2014年3月&ld;兩會&rd;期間,全國婦聯向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交提案,吁請全國人大將制定家庭教育促進法列入立法規劃,從法律上規范家庭教育的主體與相關責任,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據聞,目前&ld;家庭教育立法及其制度建構研究&rd;已在積極進行中,預計今年上半年立法建議稿有望出籠。在國家家庭教育促進法推進過程中,各地也紛紛先試先行,例如重慶市已率先將家庭教育促進條例納入當地立法規劃。
自央視《新春走基層&iddt;家風是什么》系列報道在去年春節期間播出后,引發了一場全民性關于&ld;家風&rd;問題的大討論。相關報道遍布各媒體,成千上萬網友通過網絡、微博主動發聲、跟帖、點贊,曬自家家規、熱議家風;專家學者也紛紛撰文、開講座、出鏡做訪談,通過各種方式發表評論、見解,解讀什么是家風、家風傳承與家庭教育的關系、如何培育良好家風等。人們在談古論今中重溫了中華傳統文化中教從家始、育人先立德的道,對當今社會家庭教育的功用和內涵又有了新認識。這場始于媒體、牽動了千萬家庭的大討論,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引領了重視家庭教育、塑造良好家風的社會新風。
經過近20年呼吁,反家庭暴力法終于從遙遠的目標進入國家立法層面。11月25日,國務院法制辦網站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見稿)》,首次明確了家庭暴力的范圍。值得注意的是,法條中大篇幅、大力度保護了&ld;未成年人&rd;,如規定中小學校、幼兒園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因無法報案的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等。人民網評發聲,在有著&ld;棍棒底下出孝子&rd;的祖訓,打孩子、體罰式教育還被一些人歸結于&ld;教育手段&rd;,各種&ld;虎媽狼爸&rd;式暴力家教層出不窮,家長虐待孩子的惡性事件頻出,而這些還往往被看作是&ld;清官難斷家務事&rd;的今天社會,以反家暴法來保障未成年人家庭權益,非常必要,而且迫切。人民網評還呼吁,在新法征求意見中,公眾的議題應多放些在告訴孩子什么是家暴和如何讓孩子有能力與家暴絕緣方面。
&ld;廢除嫖宿幼女罪&rd;再度成為去年兩會的焦點,有多位代表、委員就此再提議案。2014年3月2日,&ld;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女童保護座談會&rd;召開,公布的《2013年兒童安全教育及相關性侵案件情況報告》顯示,性侵兒童的惡性案件仍在全國各地持續高發,平均每3天被媒體曝光一起,受害人以8歲到14歲的小學生居多。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孟曉駟指出,&ld;嫖宿幼女罪&rd;的立法初衷是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但罪名中的&ls;嫖宿&rs;二字卻將幼女判定為賣淫者,在尚未懲戒施暴者前先把板子打在被害者身上,極大損害了幼女的人格和尊嚴,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長,在實踐中還被一些人利用,成了&ls;法律后門&rs;,飽受群眾非議,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她建議,利用目前刑法修正案(九)的修法時機,廢除嫖宿幼女罪,以嚴懲奸淫幼女行為,加大對性侵未成年人的懲處力度,并將未成年男性也納入性侵被害者的范圍。面對&ld;廢除嫖宿幼女罪&rd;的輿論和呼聲,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9日答記者問時稱,人大立法機構已對此進行調查研究,將在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基礎上依法定程序推進法律的調完善。
2014年3月16日,運行僅50天的廣州&ld;嬰兒安全島&rd;因不堪重負宣布暫停運行。這是全國第一個被迫關閉的棄嬰島,相關報道立即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網站上,吸引了公眾的眼球。
自2013年7月民政部下發關于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開展&ld;嬰兒安全島&rd;試點工作的通知,全國先后有28個省區市&ld;試水&rd;建立&ld;棄嬰安全島&rd;。棄嬰島的出現讓原本隱匿在社會中的棄嬰問題表面化,從一開始就牽動了人們的神經。廣州&ld;嬰兒安全島&rd;試點共接收棄嬰262名(全部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遠超過開展試點工作其他城市同時期接收的數量。新華每日電訊評論,棄嬰激增,凸顯了我國兒童大病救助和婚檢、孕檢等工作的缺失。嬰兒安全島接收嬰兒的數量直接說明了我國棄嬰保護工作的緊迫性。但從棄嬰島的實際運作不難看出,棄嬰救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形成長效機制,任何一種單兵突進的方式都不可能長久。兒童媒體監測網絡分析認為,從源頭追溯,把父母的責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也應棄嬰的保護之列。
教育部去年8月1日至20日,對新版《中小學生守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在教育部網站一經發布,立即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各網站在紛紛轉載的同時還將已實施10年的老版中、小學生守則同時刊發。與老版學生守則相比,新版《中小學生守則(征求意見稿)》不見了&ld;見義勇為&rd;,增加了&ld;奏唱國歌肅立&rd;、&ld;積極承擔家務&rd;、&ld;熱心志愿服務&rd;、&ld;不抄襲不作弊&rd;、&ld;控制上網時間&rd;等新內容。其中,刪除&ld;見義勇為&rd;,規定做家務成為小學生的&ld;必修課&rd;成為熱議的焦點。不少人表示,新版《守則》沒了空話,直白語言告訴學生如何做,更加親民接地氣。
焦慮,幾乎成為中國家長的心常態。2014年11月起,中國婦女報連續推出&ld;焦慮的中國媽媽&rd;系列觀察報道,引發熱議。文中指出,從懷孕開始,孩子的哺乳喂養、入托入學、考試就業乃至戀愛結婚,每一個生命節點都讓媽媽們思慮多多、牽腸掛肚、付出所有。無獨有偶,人民網強國論壇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有子女的被調查者中,928%的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存在焦慮。而在全部被調查者中,986%的人認為身邊有家長存在焦慮現象。
多位專家表示,家長焦慮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孩子學習進步,但是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這種焦慮狀態愈發嚴重,會逐漸影響到家庭關系與孩子的獨立發展。有評論說,社會缺乏應有的安全感、社會評價成功的標準變得粗暴而單一,最終都會轉變成父母及孩子身上的持續高壓,中國父母出現群體性焦慮,幾乎在所難免。
去年11月中旬,一則為幫助貧困孩子,三名中小學生捐出積攢10余年的50萬元壓歲錢,用于設立上海市慈善基金會&ld;青春之光愛心專項基金&rd;的報道出現在各媒體上。該專項基金用于資助特困家庭的中小學生和自閉癥患兒,以及患有視、聽等障礙的特殊兒童。基金捐助者是在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和小學上學的魏琮泰兩兄弟和魏琮泰的同學楊行。現年14歲的魏琮泰成為滬上年齡最小的慈善專項基金主任。
消息傳開,引來了社會輿論的普遍關注,有的叫好、有的批評,主要是評判這樣做對孩子、對社會的導向是利還是弊,有人甚至還提出了是不是只有有錢人的孩子才能做慈善的問題。身為企業家的兩兄弟的父親、專項基金副主任魏寶龍表示,&ld;我們不希望他們養尊處優,對人自私,對社會冷漠,而是要保有愛心。&rd;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秘書長方國平回應,善不論大小,行善的人也不應論貧富,任何人都有選擇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的權利。中國婦女報報道匯集讀者觀點,基本認為,孩子設立慈善基金意義大于爭議、&ld;愛的萌芽&rd;彌足珍貴、捐款無關&ld;富二代&rd;身份、&ld;富一代&rd;已經開始走出教子誤區,值得點贊和期待。
&ld;我們家有14套房子,收房租就夠了,為什么要上學?&rd;去年秋季開學兩個月后,北京一位初中生面對心咨詢師的反問語出驚人,不僅令其父母啞口無言,也迅速引爆社會輿論。光明網教育頻道還曾為此展開一場辯論。有專家評論,房娃&ld;為什么要上學&rd;之問直擊家庭教育硬傷,房娃厭學折射出的是成人社會功利的價值觀和以財富論英雄人生觀的弊端。隨著社會變革和財富的積累,如果&ld;富一代&rd;忽視精神財富對子女的傳承,他們迅速積累起來的財富,勢必成為子女成長進步的包袱。
無獨有偶,劉鐵男父子案也給&ld;官二代&rd;的家庭教育敲響警鐘。2014年黨中央反腐重拳頻出,一干重量級貪官紛紛落馬,而他們貪腐家族化的問題也引起普遍關注。2014年12月14日晚,央視播出專案組提審劉鐵男的畫面。庭審中,劉鐵男嚎啕大哭,痛悔對不起被自己牽連的兒子。他一直認為他在前臺辦事,兒子在幕后收錢不算受賄,還從小教育兒子&ld;做人要學會走捷徑&rd;。家庭教育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劉鐵男濫用權力走捷徑的&ld;言傳身教&rd;,注定了父子俱腐、俱敗的結局。&ld;一人不廉,全家不圓&rd;,這給所有為官者的家庭教育敲響了警鐘。
上述兩件事均提醒為富、為官者父母,你該如何教育孩子,又該給孩子留下什么?
《華商報》2014年8月12日一篇&ld;殺妹不后悔&rd;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8月10日,西安市閻良區振興街辦譚家村一名14歲男孩用菜刀殺害了年僅1歲半的親妹妹,并連稱&ld;不后悔&rd;。而更讓人吃驚的是,他殺害妹妹的動機僅僅因為他害怕父母將原本屬于他一個人的愛分給妹妹。該事件在各大網站引起熱議,百度搜索相關關鍵詞找到新聞評論約3770000個。&ld;殺妹不后悔&rd;讓人震驚又痛心,網民也各持己見,議論紛紛。但不能否認的是,這起事件在當前&ld;單獨二胎&rd;政策放開的背景下,對廣大家長十分具有警示意義。
生&ld;二胎&rd;政策放開后,想要第二個孩子的家庭不在少數。一項對100位家長的隨機調查數據表明:27%的家長會選擇生二胎,49%的家長正在為此事糾結。其實生&ld;二胎&rd;不僅僅是多養了個孩子這么簡單,教育的責任也要跟上。首先&ld;愛&rd;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要給予孩子正確的愛,無論是&ld;老大&rd;還是&ld;老二&rd;,都要教他們先學會愛父母、愛兄弟姐妹、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他人,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