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么想的 父母應該怎么辦
孩子的心思父母真的了解嗎?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很差。是什么讓親子間越走越遠呢?近日,成都某學校展開家庭教育調查,903名家長參加了此次調查,具體結果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我們趕緊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1月1日,成都七中萬達學校校園網上,掛出了一套《2014家庭教育調查》問卷。網頁導讀里寫道:&ld;從前乖巧聽話的孩子可能變得桀驁易怒,從前在家無話不說的孩子心里開始藏著小秘密;想盡辦法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卻是&ls;好心當作驢肝肺&rs;;對孩子關懷周到,卻被當作&ls;無形的壓力&rs;……是孩子對我們的愛變了嗎?還是對孩子太好所以寵壞了他?&rd;
&ld;是什么讓親子間越走越遠?&rd;帶著想要了解孩子的疑問,學校初一、高一一共903名家長參加了這次調查。而另一邊,新入學的學子們也在學校完成了相對應的學生版問卷。
11月24日,61道有效題目結果統計出爐,數據讓學校德育教師、心教師感慨:俗話說的&ld;知子莫若母&rd;并不一定正確,結論還可能是大相徑庭。
在27道&ld;家長對孩子的了解程度&rd;的調查題中,每一題的平均分(含負向計分題目轉換后分數)都超過27。其中最高分339,最低分271,家長自認最了解,但事實并非如此。
家長沒想象中那么懂孩子
父母:&ld;我知道孩子愛什么類型衣服&rd;孩子:&ld;你選的我就不喜歡&rd;
&ld;這些分數看起來很具趣味性,如同鏡子一般,能讓家長平靜的看到自己與孩子的想法,其實有很多不同。&rd;七中萬達心教師肖萌對問卷進行了解析。
很多家長以為自己完全知道或比較知道孩子發火的原因,而持相同觀點的學生少很多。
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家長&ls;小心翼翼&rs;卻還是覺得孩子&ls;一點就著&rs;,為什么孩子在表達憤怒,卻被當成&ls;無取鬧&rs;。
調查顯示,在大部分孩子心目中,家長并沒有自己認為地那么了解他最喜歡穿什么類型的衣服。
&ld;遇到這種情況的家長要知道,這世界上有一種&ls;不喜歡&rs;叫&ls;你選的我就不喜歡&rs;,還有一種&ls;喜歡&rs;叫&ls;我選擇我喜歡&rs;。案例2:父母:&ld;孩子有秘密會先告訴我&rd;孩子:&ld;請您不要太過擔心&rd;
反映現有親子關系狀態的&ld;孩子會主動告訴家長自己的小秘密&rd;和18題&ld;孩子心情不好時會第一時間與家里人溝通&rd;,家長評估的平均分分別為271和277。相比對孩子基本情況和心狀態的了解,家長在這一部分評分并不太高‐‐而孩子對此的評分比家長的預期更低。
&ld;其實,青春期孩子在尋求人際支持的重心開始轉移至同伴群體中,不告訴家長也算正常,家長應該保護孩子的隱私,這是尊重孩子的體現。萬一這些&ls;小惆悵&rs;或&ls;小秘密&rs;是與家長相關的呢?&rd;所以家長也應該正確對待。
經常聽到家長們抱怨孩子的學習是&ld;皇帝不急太監急&rd;,可是調查的結果顯示‐‐請您不要太過擔心,孩子身上還有很多閃光點超過家長的預期!
所有調查分為家長版和學生版,雙方根據家庭中家長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家長的教育念、教育行為和親子溝通現狀的描述與自家的相符程度從1-4進行評分(1-完全不符合,2-比較不符合,3-比較符合,4-完全符合)。調查共回收家長問卷903份,學生問卷757份(于提交系統原因,學子回收問卷少于家長問卷)。
通過&ld;方差&rd;計算方式來對比家長與學生的答卷差異,心老師易姜琳選擇出家長、學生答卷相差較大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她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歸結為家長&ld;管不住嘴,放不開手,猛推孩子,自己不走&rd;。
表現:1常拿孩子和成績好的孩子比較(認同度相差近50%)
2總對孩子說自己的付出全是為了他(相差24個百分點)
3總用年輕時的經歷來教育孩子(相差13個百分點)
4不善表揚(認同度相差7個百分點)
表現:1認為孩子的學習必須有人監督才放心(相差18個百分點)
2比孩子更著急孩子的學習(娃兒比媽更著急,只是他,不告訴你)
3對孩子的什么事情都想知道(60%的爸媽想知道)
表現:1當孩子說一件得意的事情時,警告他不要驕傲(家長6%認同,學生數值16%)
2認為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就應該努力學習(其實,這不該是因果關系)
表現:1認為作為成年人自己改變很難(52%成年人認為改變很難,孩子卻懷抱希望)
2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有影響(父母低估了自己的行為對孩子影響的程度)
&ld;調查顯示,我們的家長很多不了解孩子,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rd;七中萬達學校校長陳剛告訴記者,學校將建立學校心支持系統,就是為了幫助家長、學校、學生、老師搭建心溝通之橋。
雖然數據顯示的結果并不樂觀,但是心老師想告訴家長&ld;其實,親子間的愛沒有改變,是內在需要的變化、共處時間的減少和溝通方式的限制,磨滅了愛的聲音,讓愛到不了對方的心田,透過迷思,搭座心橋,該到彼此的心里看一看。&rd;
學校也為家長們開出了&ld;治療良方&rd;。易姜琳老師說:&ld;換個角度來看,家長只要改變一點點,就能很大程度上調動孩子的改變,正所謂&ld;家長改變一小步,孩子改變一大步&rd;。
她給的方法是,管住嘴:少一點說教,多縱向比較;表揚可當眾,批評要慎重;付出勿常念,吵架勿當面。放開手就是少點打聽‐‐知之為知之,不知就不知。少點操心‐‐學習的心,讓孩子自己操去。多點放心‐‐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學習監督者。另外,陪著孩子一起走,除了物質上的付出,要給孩子更多的應該是時間和情感上的陪伴、支持和鼓勵。要想孩子有所改變,父母要先反思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通過改變自身做起,陪伴孩子一起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