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開學季 如何科學處理寶貝分離焦慮(3)
怎么預防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每個寶寶離開媽媽進入幼兒園必經的過程,媽媽們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盡量讓寶寶減輕不適應感。
提前適應離開媽媽
要讓寶寶適應陌生的環境,首先要提前讓寶寶適應短時間離開媽媽,這是一個不能著急的過程,一定要循序漸進,讓寶寶慢慢接受。家長在寶寶正式上幼兒園的前半年開始,要有計劃的讓寶寶將注意力從媽媽身上轉移,逐漸增加和寶寶分離的時間。可以通過約定等一些方法讓寶寶知道,媽媽只是短時間和他分開,在約定的時間內一定會回來。
認識小伙伴
寶寶進入幼兒園后,就意味著要離開家人無微不至的保護,正式開始接觸以前他從未體驗過的生活,這時候如果有一個或者兩個小朋友成為好朋友的話,良好的人際關系會幫助寶寶更加容易去接受一個新的環境。這時候,媽媽們可以邀請一兩個小朋友來家里玩,或者是幾個家長約定好一起去郊外游玩,幫助小朋友們建立友好的關系。
學會表達需求
為了讓孩子在集體環境中更容易得到幫助,平時細心的媽媽們此時一定要記住,放慢對孩子的解,讓孩子學會自己組織語言去表達自身想法。
生活技能提前訓練
提前訓練寶寶一些生活技能,例如自己獨立上廁所、系扣子、穿衣服穿鞋子等。如此,寶寶在進入幼兒園后就不會因為不能獨立完成這些事而感覺不好,從而心里產生抵觸。
值得注意的是: 分離時產生焦慮,并不一定就是&ld;分離焦慮&rd;。
作為一個癥狀,分離焦慮癥在診斷時要符合一些標準。例如,不能與媽媽分開,否則會哭泣一個小時以上;經常擔心媽媽出車禍或生病死了等極端的想象。持續四周以上,而且影響了社會功能,例如不吃不喝,不去上幼兒園,不玩耍等。這種情況下,孩子就可能是得了分離焦慮障礙。否則,就只是因與媽媽分離而產生了一些與內在焦慮相關的行為。
很多人會以為分離焦慮的產生是因為孩子太愛媽媽了,與媽媽太依戀才不愿意與媽媽分離。 事實是,分離焦慮恰恰顯示,孩子與媽媽的依戀關系不夠好。 對于兩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如果一直信任媽媽,相信媽媽不會也不可能拋棄他,相信如果真的有危險媽媽一定會來救助他,則孩子對新環境和環境中的陌生人是好奇和友善的。反而是媽媽經常不明原因的、無規律的消失,在孩子需要她的時候她不在,孩子必須又哭又鬧或表現出絕食絕水等極度表現時,她才會出現。這都會加深孩子對是否有人關注他、保護他的懷疑。因此,一旦能與媽媽在一起,他絕不愿意分離。一旦要分離,他拼死要阻止分離的發生。
任何人對陌生人環境都需要時間去認識,去適應,更何況孩子。我們只有在對該環境產生基本的信任感與安全感后,才有可能去研究它,試著適應它。 孩子對外界的這種基本信任與好奇更多是后天影響的。 如果家長總是流露出對幼兒園的不信任,家長總是在強調&ld;我們不怕去幼兒園&rd;&ld;幼兒園很好玩,一點兒都不可怕&rd;,&ld;你已經這么大了,可以自己在房間里玩一會了,&rd;等等,聽起來是鼓勵,但隱念的意思卻是,幼兒園很可能是可怕的,至少有可怕的可能性。自己在房間里也不是什么安全的事兒,要足夠大才可以。&ld;我夠大嗎?我能做到嗎?&rd;這個疑問會自然產生。 反觀說出這種話的家長,內心如果真的不怕,真的認為去幼兒園就是很自然的事,哪里用提前告訴孩子它不可怕?
還有不少分離焦慮表現的孩子,是受到父母的焦慮狀態的影響。 有的母親自己在離開時,會產生內疚,會同情孩子、可憐孩子。這些情緒會被敏感的孩子覺察。尤其是一些夫妻感情不好的家長,或自己童年的依戀關系建立的不好,成年后的人際關系不好的家長,更容易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令其感到親密的,互相憐愛,互相接納的人。她看孩子的眼神都會顯得更熱切,更焦灼。在這樣的注視下,孩子當然懼怕與家長的分離。這樣的家長必須主動去做深度的自我發現與提升,接受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