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打人、咬人行為?
在幼兒園里小班的孩子對外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和分辨的能力,但是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缺乏,情緒激動時便不知如何來表達自已的想法了,于是在遇到能引起他們情緒波動的事情就會采取咬人或是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也有可能和他們的家庭教育有關,到底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編來支招。
片斷回放一:小朋友都圍著桌子坐了一圈,認真地聽著老師的故事,可是童童卻突然哭了起來,老師問了原因才知道是坐在旁邊的蕊蕊小朋友打了她幾下,蕊蕊見童童哭了起來自己卻呆呆的只會看著她了。
片斷回放二:兩個小朋友在窒內玩小木馬,一個小朋友也想上去玩,可是另一個不愿意,就揪住那個小朋友的臉不放手。
片斷回放三:在幼兒里吃過午飯后,老師會安排孩子們看一會動畫片,可是在大家都沉靜在動畫片里的時候,突然聽見了一聲大叫:&ld;老師!&rd;原來是有一個朋友咬了另外一個孩子的手。
分析:對于剛剛入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從各自比較封閉和家庭環境中走入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差異也是有原因的,這是于各自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所以造就了孩子個性發展的差異,而孩子做出來的咬人、打人等現象也就可以解了,這并不是什么有意的對他人攻擊性的行為,對于幼兒園里的孩子來說,這種現象還是比較正常的。孩子有時只是單純的想發泄自己的情緒,或開心、或緊張、或傷心等,如第三片斷中,其實那個小朋友是很開心,只是她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這種情感,于是就咬了坐在她旁邊的小朋友一口,以此來得到心上的滿足。
有的家長也許在孩子第一次咬人的時候并未作出糾正,久而久之就使得孩子形成了一種習慣。現在多是獨生子女家庭,這些孩子多是在家里就以自我為中心,進了幼兒園后自然也會帶著這種心態,遇到自己不順心的事就會用打人來表達。如片斷二中出現的,那個小朋友不想別人占有自己的玩具,就用揪住她人臉的這種意愿來告訴她,自己不同意。
針對孩子的這些情況最應該做的就是要先安撫小朋友的情緒,并進一步的做同引導,讓幼兒明白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讓孩子了解打人或是咬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豐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交給孩子一些簡單的交往技巧,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模式。另外還要與父母配合,讓孩子回到家以后也能用文明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最終養成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