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出現品行問題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孩子們良好的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幫助,很多孩子的心里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就會造成孩子出現各種問題,如攻擊性的行為,人際交往、學習成績出現問題等等,那么怎樣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心有哪些問題呢?想要了解更多小學教育相關的知識嗎?請看
小學生心咨詢案例:王滿,男,8歲,小學二年級學生。該生學習成績差,性情怪異,很難與同學相處。
1、 衛生習慣差,手臉總是有污穢;
2、 人際關系惡劣,總是欺負周圍的同學,總以強者形象出現,無緣無故的,就打同學一巴掌或踢同學一腳,要不就咬人。
3、 組織紀律差,上課時有話就說,沒有留心聽課、認真思考、舉手回答的習慣。
1、小學生品行問題心咨詢案例分析:該生從小跟爺爺在老家生活,很少見到父母,對父母缺少依戀。,爺爺對他言聽計從,千方百計滿足他,漸漸形成橫蠻任性的性格。(小時候環境生活的影響)
2、后來父親怕他吃虧,叫他回擊欺負他的人,漸漸地,他一個受他人欺負的人轉為一個欺負他人的人,一個弱者變成一個大&ld;天王&rd;,令老師極其頭疼。(父親錯誤的引導方式)
于該生自小過于寵愛、放縱,家長怕他吃虧,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變得像個&ld;小皇帝&rd;。別人說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卻目中無人,動不動就打人。該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接受別人的意見,他并沒有認識到來學校是來學知識、學文化的,更沒想到來學校是要遵守紀律的。對待這類孩子,一下子的批評教育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解鈴還須系鈴人,來源于家庭的病癥,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學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養。
該兒童目前要解決的主要有三方面問題:1攻擊性行為;2人際關系;3學習適應性。為什么會有這些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根據兒童的成長經歷,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主要是經驗習得的結果。人的行為都有&t;趨利避害&t;的特點,之所以選擇某種行為,主要是這種行為能給當事人帶來某種利益。本案中的&t;攻擊性行為&t;的最初形式是&t;被打&t;,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轉換,但當他打了小朋友后沒有任何的&t;懲罰&t;出現,就再一次證明了這種行為是可行的。&t;強者打人&t;與&t;弱者挨打&t;的體驗在認知上讓他強化了這種打人的行為,讓他在認知上強化了這種行為的合性。
因此,觀念中形成了這樣的推:&ld;弱者&rd;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ld;強者&rd;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武力來保護自己。而且,在&t;我是強者&t;的強烈暗示下,往往會對外界發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強者姿態。
當行為不斷反復后,將會變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成為人格特征之一,就現狀及年齡階段,還談不上&t;攻擊性人格&t;,只能說有攻擊性傾向,也正因此,及時的干預是可以矯正的,否則隨年齡的增長,行為復現率的提高,會使改變難度增大,演變為人格特征。
該兒童的人際交往問題與他的攻擊性行為密切相關。攻擊性行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t;欺負&t;,但卻引起了同學的&t;注意&t;,這些行為也就形成了他在別人眼中的&t;不良形象&t;:動不得、說不得、脾氣大、愛打人、即使有些行為是暗示&t;我想跟你們玩&t;,但&t;打&t;的方式是不被認同和接受的。
現該生學習沒有多大的進步,這是發展過程中的適應不良表現。這除了影響行為與人際協調外,還有對學習態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響。
目前,該生所面臨的學習問題主要是如何調好情緒,給予學習相應的注意力,提高上課效率,并且這也是促進人際關系的重要方面。在行為上給予積極的建議與指導,兩者結合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1)詢問基本情況。
(2)向家長反映該生的在校表現,表明想教育好其兒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與孩子交談,探尋孩子的心矛盾及思想意愿;
(5)著重讓孩子表達&t;當時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覺如何&t;,目的一在于讓孩子宣泄;二在于讓父母學習與演練與孩子的溝通;三可以順勢引導家長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讓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歡迎的學生,讓他明白如何與同學相處,做個受同學歡迎的人。
(7)指出繼續努力的方向:繼續自我監督與控制。
(8)制定行為目標,加強自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