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怎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小學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人格和社會性的發展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很多人認為學習是小學的主導,其實小學只是為孩子將來進入社會打好基礎。那么進入社會,就必須要學會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這樣才是小學教育起到的作用。
智能學習和社會學習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相互交叉,相互影響,在很多時候同時發生,但二者不一定同步發展。有些心學家認為,學前期的學習應該以社會學習為主,人格與社會性發展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進入小學的最初幾年,智能學習占據主導地位,社會學習退到相對次要的地位,到少年期以后,社會學習再次上升到主要地位。因此,當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幼兒教育思想,都非凡強調幼兒的社會學習,認為幼兒在這一階段與成人和伙伴的交往經驗,將為他們未來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打基礎。
社會學習,具體來說,就是要讓兒童了解別人希望他做什么,不希望他做什么,他應該怎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應該遵守哪些社會規則,在各種情況下他應該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他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他的爸爸、媽媽、老師和小伙伴,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他所做的事情,他怎樣與別人一起做事情,什么時候他應該幫助別人,什么時候他可以求助于別人,他應該怎樣評價別人和自己,等等。
中國有一句諺語,叫做&ld;樹大自然直&rd;,這句話不是針對聰明學習,而是針對社會學習來說的,意思是說,即使一個人在小孩子的時候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能力,長大以后他也能形成這樣的能力,他小時候的一些毛病、缺點,長大以后會自然而然地改掉。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道的,但它有一個前提,就是這個人在小孩子時期沒有形成非常頑固的人格缺陷,而且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他還是積極地投入了社會學習。
相反,假如一個人從小就有良好的社會學習環境,并且初步形成了健康的人格特征,他就不需要在長大以后再&ld;補課&rd;,從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樣的人在人群中總是處在有利位置,因為他比較多地受到別人的歡迎,能跟別人很好地合作,他的心境總是輕松、愉快的,他的生活質量自然也是比較高的。
分析我國家庭教育和幼兒教育的現狀,我們認為,在很多家長和部分幼教工作者的觀念中,智力方面的學習是重要的、實在的、輕易操作的,而社會方面的學習是次要的、虛空的、難以操作的。這是一種熟悉的誤區。我們要糾正這種不恰當的觀念,使得家長和教師改變教育行為,從而提高教育成效,改進下一代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