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須知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
抗挫能力只是眾多能力中的一種,平常你可能看似平平淡淡的能力,其實它就可能成為孩子們今后終身受益的一部分。只有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教會孩子們正確面對成功與失敗,他們今后在經歷任何大風大浪的時候,才能變得處變不驚。漸漸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品質,使其受益無窮。
我始終覺得啊,不管要&ls;培養&rs;孩子任何方面的能力,都要有個前提,那就是給孩子&ls;自&rs;,一個連&ls;自&rs;都沒有的孩子,還談&ls;培養&rs;其它能力是很可笑的事
今天奶爸說部分,我們就聊聊和&ls;自&rs;相關的一些事
文丨孫云曉
然而,在我們的身邊,卻有一些父母在培養孩子時走進了一個誤區:他們覺得要想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讓孩子多經歷失敗,或是讓孩子過早地承受著壓力,甚至讓孩子去挑戰超出其承受能力范圍的事情。
今年3月《華西都市報》報道了四川的一名爸爸,無論春秋冬夏,都會讓一歲左右的兒子光著身子在街上行走,且每天讓孩子露天洗冷水澡,給孩子所謂的磨礪教育。這種隨心所欲不尊重孩子身心成長特點的教育方法,引起育兒專家的批評,因為這很可能對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除了身體健康外,忽視孩子的心承受力,一味給孩子挫折感,還會造成對孩子的心傷害。比如心學家塞利格曼提到過的&ld;習得性無助&rd;現象,這種現象在人類身上的表現就是經歷了太多的挫折和失敗,從而使自己個人的內心充滿了無價值感,喪失信心,變得自暴自棄或者對未來缺乏信心。這不僅不利于孩子抗挫能力的培養,反而有可能讓孩子內心變得更加脆弱和自卑。
●首先,父母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的勇氣
孩子從剛出生時就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有著對未知的探索沖動。從孩子能爬能走時,父母就需要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妙,不要因為擔心孩子會弄臟衣物,或弄亂家里的瓶瓶罐罐而限制孩子的自,同時對于孩子的探索行為給予鼓勵。如果教育得當,到了中小學時孩子就會變得興趣廣泛,樂于嘗試新鮮事物。這時父母就可以進一步發掘孩子身上的潛能,發現他的興趣,培養他的愛好,這對孩子未來事業的發展和人生的方向都會起到重要的影響。
●其次,讓孩子在做事中擁有成就感
孩子之所以能堅持不懈,很多時候是做事的成功體驗讓他們著迷,他們喜歡完成事情之后父母的稱贊,別人的羨慕。所以,孩子的每個進步都需要得到及時的發現和肯定,父母對孩子真誠的肯定和表揚,都是孩子成就感的來源。
●再次,讓孩子自己承擔相應的職責
許多孩子敢于面對挑戰,是因為他們有承擔失敗的勇氣,而這種勇氣,很多時候都是在其自我承擔中獲得的。很多父母對孩子太多的溺愛和包辦代替,會讓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太順,直至孩子受到大的挫折,摔了個&ld;大跟頭&rd;不肯爬起來時,父母才知道自己對孩子過度溺愛讓他喪失了承擔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在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事,學會自我承擔,比如讓孩子自己定鬧鐘起床,自己處與伙伴的矛盾,自己去驗證自己的想法等。
【奶爸說】
其實我解的所謂抗挫折能力,實際上是看一個人心智發展是否健全,是否缺乏適應力、承受力、挑戰精神。而一個人若在這些方面的能力都不欠缺的情況下,會害怕挫折么?問題顯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說可能會是喜歡挑戰的人
所以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孩子的心智發育過程,也就是最重要的0-6歲階段
在這個階段太多的家長把關注點放在了孩子的身體上,例如健康、安全這類問題,這類問題固然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心智成長,心智可絕不是說給孩子過早的灌輸太多知識,這是一種錯誤的解,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正常心智發展
今天咱們要聊的內容主要是和&ls;自&rs;相關的,也是心智發展中最重要的一條
●
沒有自也代表著沒有機會遇到問題,那更不可能學會承受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用成人的表達方式來形容孩子心智成長、完善的這個過程
這里說的&ld;自&rd;是真正意義上的自,0-6歲是孩子心智成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是人一生中內在自我成長完善的唯一階段,但可悲的是,絕大多數孩子在這么重要的時刻卻失去了&ls;自&rs;
家長或是怕危險,或是怕麻煩,或是過于溺愛,對孩子做了各種限制,孩子幾乎失去了各種嘗試的機會
其實,孩子在嘗試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是充滿能量和想象空間的,也是心智發展的重要過程,這種時刻應該是盡量保護,不要去打斷,更不要說限制孩子
●
舉個最簡單了例子,在孩子學習或是寫作業時,家長為了不打擾孩子,給孩子創造一個&ls;絕對&rs;安靜的環境,全家噤聲,甚至我見過有的家長為了孩子能安靜學習,去要求鄰居也安靜不要打擾到孩子。&ls;絕對&rs;的安靜環境只會更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為那會令他去刻意發現不安靜的聲音,遇到一點點打擾都無法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這也是一種缺乏適應能力的表現
讓孩子去適應環境?還是讓環境去適應孩子?這種結果最初的原因來自于哪里?相信大家心里已經都有了答案
●
孩子嘗試過程中,很可能會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而求助家長,這時,你是&ls;替&rs;孩子做,還是和孩子一起&ls;找
&rs;解決問題的方法?
&ls;替&rs;孩子做最省事,家長直接自己搞定,和孩子一起&ls;找&rs;方法,這就需要時間,還要思考如何引導孩子,顯然比&ls;替&rs;要麻煩很多,但結果呢?
一種是孩子依賴感越來越強,懶惰和不動腦筋的習慣漸漸形成;一種是越來越善于思考和發現,逐漸走向獨立。你會選哪種?
●
在孩子遇到困難和產生消極情緒時,適時的鼓勵孩子,讓孩子明白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很多挫折,關鍵在于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在孩子付出很大努力取得成績時,及時肯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更有信心的去面對新的困難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語言&ls;綁架&rs;了孩子,給孩子太大壓力,這也是不給孩子&ls;自&rs;的一種表現,讓孩子在沒有心負擔的情況下盡力了就好
●
這里所說的給孩子太大壓力是指,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甚至把自己一些未了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想把孩子&ls;塑造&rs;成某個樣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父母能做的是給孩子充分的自、尊重,保護好他們心智的自我成長狀態,而絕非因為自己的期望和虛榮心,把孩子塑造成一個山寨的贗品
分享克里斯多福&iddt;孟說過的一句話&ld;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rd;
最后說一下,培養孩子的另一個前提。就是建立在家長自己能做到的情況下,如果家長自身不能樂觀面對生活,遇到問題就牢騷抱怨,遇到挫折就唉聲嘆氣怨天尤人,那么,請先自己做好。如果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去要求孩子,因為這是一種強盜邏輯
請充分的相信孩子,相信他天生向善,他的自我調節適應能力,相信他追求自我發展、完善的內驅力,給他充分&ls;自&rs;成長的空間,一旦孩子的心智成長健全了,什么問題都能面對、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