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當下,許多家庭還都是獨生子女居多,孩子們盡情享受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寵溺,從衣、食、住、行,到他們的教育,家長們都盡量做到細致入微,給孩子們提供一個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久而久之,他們的抗壓能力和抗挫能力都比較差,一旦遇到什么問題,都不能夠獨自面對。家長們都很苦惱,那么現在小編就來給大家支支招。
現在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視獨生子女為掌上明珠,樣樣事情都要依從他,久而久之,幼兒就形成強烈的&ld;'以我為中心&rd;的心態和任性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寶寶,受不得一點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順心就會哭鬧不停。
有些家長不愿意看到孩子失敗,和孩子下棋、玩撲克、游戲、競賽時,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贏。其實,這樣做只會使孩子變得只能贏不能輸,對日后的成長沒有幫助。
賞識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過分賞識,就會讓孩子變得自負,上得去,下不來。一旦遇到強手、被擊敗的話,很容易導致郁悶、喪失自信而變得自卑。
很多家長在孩子摔倒時故意打地板,并告訴孩子:&ld;都是地面不平,害寶寶摔倒,媽媽打它!&rd;這種類似舉動將孩子摔倒的責任推給了無辜的地板,長此以往,孩子碰到挫折時就習慣了不去面對或推卸責任。
正常情況下,孩子從1-2歲起就會搶著要自己吃飯,還有些孩子要自己穿衣褲、穿鞋襪、幫忙疊衣物、收玩具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對動手做事的敏感表現,聰明的家長會很樂意配合。但相當多家長忍不住包辦代替,把一切打得干凈利索。
期望寶寶有良好的挫折忍耐度必須循序漸進,當寶寶遇到挫折時,家長應該引導他去找出挫折的原因,陪他一起檢討其它改善的方法,最后建議他再試一次、兩次、三次,當寶寶發現很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就此建立自信心,未來即不會輕易被挫折給困住。例如,學習新的功課,寶寶一開始可能不懂,但是高挫折忍耐度的寶寶會選擇再問老師或爸媽、自己再試一遍、看看同學怎幺做,而不是立刻就生氣或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