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兇不吼不驕不躁 如何管好不聽話的熊孩子
&bsp;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了,家長們越來越感覺教育好一個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此時的他們,不聽話也就算了,還常常愛與家長作對。那么,此時,在面對這樣的難的&ld;熊孩子&rd;的時候,家長們到底該如何應對?這里,小編教你不靠兇、不靠吼,輕松讓熊孩子變成聽話的乖寶寶。
孩子身上為什么那么多毛病?當你面對孩子的種種&ld;問題&rd;時,最常使用的管教方法是嘮叨、說教、懲罰、賄賂還是弄明白&ld;問題&rd;背后的原因?作為家 長,往往希望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卻很少走進孩子的內心,想想孩子為什么這樣做。親子教育專家認為,家庭中所面臨的育兒問題,究其原因是家長(微博)不懂得怎么 跟孩子相處,不知道孩子需要歸屬感和價值感。而正面管教念,或許會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另一種思路。
做事拖拖拉拉、頂嘴、撒謊、不遵守規則……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ld;挑戰&rd;。而當家長以強權的方式要求孩子不能做某事時,遭遇的往往是孩子的反抗。
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愛家工作室聯合創始人傅莉曾經做了多年的大學輔導員,在她看來,成年人的很多問題都與孩童時期的家庭教育方式相關,表現為父母比較強勢,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導致孩子的自我評價很低,自我管能力差等。
長久以來,中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受教育以批評和指責居多,鼓勵不夠。被懲罰、被說教、被嘮叨、被嬌慣的孩子是沒有價值感和歸屬感的,懲罰則看似可以馬上制止不良行為,但是會帶來很多長期負面的后果,比如孩子會憤怒、報復、叛逆或者變得自卑。
自己當媽媽后,傅莉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意識地運用正面管教的念和方法,&ld;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家長以朋友和引導者身份與孩子相處,教會孩子自我調節心。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rd;
傅莉舉了個簡單例子:有一次,在別人家做客時孩子把一堆礦泉水瓶弄得亂七八糟,通常父母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很生氣地斥責孩子搗亂,并命令孩子把 瓶子放好。但傅莉沒有這么做,&ld;3、4歲的孩子并不能意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好的。我跟孩子說,你把礦泉水瓶弄得到處都是,它們都找不到家了,我們一起把它們 送回家好不好。孩子很愉快地答應了。&rd;
兩年前,啟明教育集團開始接觸&ld;正面管教&rd;念,啟明教育集團督導部總監朱葵花發現,在幼兒園引入&ld;正面管教&rd;念后,發生了很多積極變化。 &ld;原來的一日生活常規是老師制定的,是一成不變的,現在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制定進餐、入睡、游戲的日常慣例表,孩子們自己討論制定事情的要求和順序,這時候 孩子是主動的,自覺的,而不是被動的。當孩子之間遇到矛盾時,老師不再作為法官,而是讓孩子們說出各自的感受,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rd;
■名詞解釋
以個體心學先驅阿爾弗雷德&iddt;阿德勒和魯道夫&iddt;德雷克斯的心學思想為基礎,美國教育學家簡&iddt;尼爾森博士和臨床家庭治療師琳&iddt;洛特共同開發的教育模型。
&ld;正面管教&rd;不直接面對孩子,而是教大人怎么對待孩子,怎樣解決家庭和教室里的挑戰。它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合作精神、相互尊重,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和善與堅定并行,既不懲罰,又不嬌縱,關注解決辦法,讓孩子感受到心與心的連接,有歸屬感,有價值感和有所貢獻。
■ 實踐案例
指導者:朱葵花,啟明教育集團督導部總監
[場景]
時間很晚了,孩子還不睡,耍賴不刷牙,要求一個又一個地講故事,脫了衣服又要吃東西……這些行為讓父母很抓狂。一開始,父母耐心地陪著孩子,然 后是哄騙誘導,可能還會有妥協,結果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過分,父母的耐心也逐漸被挑戰到極限,于是忍不住打了孩子,孩子掛著淚花睡著,父母內疚的 心卻難以平靜。
[應對]
正面管教里面有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讓孩子參與制作日常慣例表,然后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慣例表行事,而不是爸爸媽媽要求他接下來該做什么。這需要孩子和爸爸、媽媽在時間充裕、情緒愉快的情況下共同制作。
首先讓孩子們自己說出他們在晚上入寢前應該完成事項的清單,也許包括:收拾玩具、喝牛奶、洗澡、刷牙、選擇第二天的衣服、睡前故事、擁抱等等。 把這些內容寫在一張大紙上,還可以讓孩子把這些事情畫下來,或者爸爸、媽媽幫助孩子拍下照片,放在每個項目的旁邊,然后讓孩子選擇把制作好的慣例表貼在哪 里更合適。接下來就是日常慣例表說了算了,你只要提示他&ld;按照慣例表,接下來你應該做什么&rd;就可以啦。更多時候,不需要你問,孩子就主動地看日常慣例表并 且開始行動啦!孩子們越能夠自我照料,越會覺得自己能干,從而獲得價值感。
■ 專家觀點
●孫云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
正面管教有兩個要素,一是在積極的價值觀引領下解和尊重孩子,二是選擇有效的方法堅定不移地執行到底。必要時,懲戒的方法是可以采用的,只是懲戒不是侮辱更不是打罵,而是一種教育方法。如果與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包括獎懲的規定,執行起來效果會更好。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小男孩因為媽媽不肯給他買心愛的玩具而在商場里不滿地尖叫怒吼,媽媽最初一直在試圖給他講道:家里已經有一個這樣的汽車了,我們下次再來買,好嗎……但媽媽講了一堆道,男孩還是無動于衷,最后媽媽只得無奈買了玩具。
男孩與女孩相比缺乏語言溝通的能力,也缺乏共情能力,哪怕是到了六七歲,男孩也難以表現出很強的共情能力,而缺乏共情使得男孩比女孩更難聽得進去道。上述情景中,媽媽只是過多解釋規則和原因,而不是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恰當的制止,這種教育方式對于男孩很難奏效。
男孩需要更多的界線練習和正面管教,比如在孩子參加活動時或出門前,父母需要給他們立規矩,一旦他們破壞了約定就馬上取消他們的游戲時間,如果他們情緒失控,就需要馬上把孩子帶到別處,或者把他的玩具拿走。
1、過度地警告而不采取實際的懲罰措施。如有些父母只強調&ld;我已經告訴過你了,讓你不要扔玩具。要是你還那樣,我就把你關進你的房間。我不是在開玩笑……&rd;而同時卻不采取措施。
2、口頭問幾個問題而不去處孩子的行為。&ld;你沒看見我正在打電話嗎?你為什么總是這樣呢?你以為我喜歡清你的臟東西嗎?&rd;但沒有行動。
3、對孩子進行人格攻擊,例如&ld;你是個壞孩子,離我遠點兒!我連看都不想看你了。&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