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須知 孩子沒有責任心怎么破
現在的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這塊兒。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普遍都會發現孩子沒有責任心這一問題。家長們開始著急了,要是孩子一直這樣下去,一點責任心都沒有的話,很可能對他的人生造成嚴重的影響。那么,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應對缺乏責任心的孩子呢?趕緊來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吧,很有用哦。
在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大部分案例中,孩子沒有責任心,往往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下面,我們來開看看有關于孩子缺乏責任心的原因:
在父母的責罵中,孩子關注更多的不是自己的行為,而是爸媽的情緒。這樣的方式往往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對自己沒有信心,從而不相信自己有負責任的能力。
有時面對孩子的耍賴父母變得心軟,或者看到孩子總做不到自己期望的結果,就開始放棄教育自己代辦,這樣的消極教育會讓孩子每當遇到需要負責任的時候就會耍賴,或者失去自信,不愿對自己負責。
當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阿姨大包大攬地全權處孩子的一切時,就會養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負責任的習慣。
教育孩子,我們提倡講道,但是如果只講道,會讓孩子也陷在道里而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就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很笨,什么都做不好,從而喪失信心,阻礙責任心的建立。
&ld;印刻效應&rd;告訴我們,人在幼年時期,父母與環境對身心產生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而父母的行為更是比他們的言語更有說服力。假使父母嘴上說,責任心很重要,但他們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不負責任,那么孩子習得的就是父母的行為而非言語。
我一直跟所有我認識的爸爸媽媽強調一句話:說到做到。這其實也是我們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
心學研究表明,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在責任心上明顯優于其他孩子,而且因為對家庭作出了貢獻,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有力量的,于是自信心也會普遍提高。
因此,我們可以為孩子創造很多小機會,當然一定是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如果要求太高,孩子會因為達不到而感到挫折,從而打擊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同時,在孩子完成后一定要及時肯定、表揚,不要覺得這是孩子本就該做的。這是孩子最初行為的動力。孩子在沒有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之前,需要成人的正面評價幫助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
另外,我們要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孩子參與、負責任的意愿一定要及時得到成人的關注與認可。
孩子的行為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成長的,而且也是需要用心培養的。有時,孩子會因為不知道怎么做而放棄。這時的他們需要我們耐心地陪伴,需要我們情緒上的支持,并且需要成人的一些提醒與幫助。從最初的陪伴到最后能獨立完成,我們及時的肯定與引導,對孩子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很多爸媽在孩子出現過失行為時,內心焦慮,不自覺地會把孩子成長中的小錯誤放大,擔心孩子今后的品質會有問題。其實,這是大可不必的。批評只能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好,降低自信心;而&ld;貼標簽&rd;更會讓孩子內心留下陰影。
合適的做法是:把孩子出現的過失當作是成長中的小插曲,同時讓孩子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用事先與孩子約定好的小懲罰讓孩子明白這是不應該的,是要承擔責任的。另外,在孩子有進步時,一定要及時發現與肯定。
有時道在孩子心中顯得過于深奧,他們未必能明白,我們應該用講故事、做游戲這樣隱喻的方式,因為更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此時的引導也是尤其重要的,我們看來淺顯易懂的道,對孩子就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引導,在孩子沒有明白之前,一定要耐心地等待與解釋。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聽話,乖巧是應該的,不用多贊揚。久而久之,連怎么說贊揚的話都忘了。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有稱贊孩子了?
美國曾經有過一項調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里,平均每半小時會發出17個指令,那些有問題的孩子,他們父母發出的指示更是高達35個。殊不知,指令越多,孩子越反叛。其實,很多小事完全可以著孩子自己去做。
教育孩子最怕的是爸爸媽媽的口徑不一致,這時孩子或不知所措,或誤認為總有一個人的話可以不,那么以后呢?你對孩子的教育就會大打折扣。
有的父母,自己心情好的時候,特別優待孩子,不高興的時候,稍不順心就臭罵孩子。孩子的情緒隨父母而起落,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有的父母會因為孩子不爭氣而覺得丟臉,便強迫孩子加倍努力。如此勉強孩子,不切身體會孩子的處境,最終也是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