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能給孩子什么 父母怎樣做好素質教育
父母的教育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的對孩子的教育就至關重要。作為父母,應該為了孩子著想,不可以過分溺愛孩子,也不可以太過于嚴厲。要多交流溝通,促進親子關系,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給孩子什么呢?想要了解更多素質教育方面的內容,就去
夫妻相愛,家庭和睦,孩子的安全感建構才有保障,未來的親密關系處能力當然也不會差。
相反,若夫妻間充滿爭執、情感欠缺,則會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心健康,讓孩子缺乏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容易出現的負面人格特質,我們可以列出一堆來,包括:脾氣暴躁,易激惹,不懂得體貼別人,沒有家庭責任感,遇事容易走極端或內心壓抑,性格孤僻、怯弱、內向、不合群等性格缺陷,往往出現認知上的偏差,容易出現退縮行為,比如迷戀網絡、離家出走等。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說法,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寶貴的東西,有兩樣:一個是根,一個是翅膀。
何為根?那是孩子無論腳步邁向何方都不會懼怕的那份篤定,用心學詞匯說,那就是安全感。要幫孩子建構好的安全感,母親角色最重要。
何為翅膀?那是孩子無論面對何種挑戰,需要完多么艱難的目標,都有毅力、有能力去實現的能量、動力。用心學詞匯來說,那就是意志力,是目標感。而要幫孩子建構強大的意志力與目標感,父親角色最重要。
天然的母親角色,必然是有愛的、柔軟的,給予孩子情感滋養的(忌過于強勢、忌喜怒無常、忌冷漠)。天然的父親角色,必然是有力量的、向外探索的、積極的(忌過于弱化,忌過于專制,忌缺席)。最好不要兩個角色都集中一個人負擔,父母都要在,各自扮演好自己的天然角色就好。
若一個家庭中,母親強勢,父親弱化;或者父親過于專制,母親弱化,都屬于內部能量流動的不平衡。孩子都容易混亂,他們無法學習到,自己未來如何真正地做好一個男人/女人,又如何做好一個父親/母親。
親情能夠滋養人。源自血緣的親情關系,是親子關系的延伸,也是培養孩子愛心的基礎。父母常帶孩子跟親戚走動,多陪伴、照顧老人,孩子也更容易學會責任、擔當和愛。
親情教育不僅要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而且言傳和身教都不是一時一事就有效果,而是一種對孩子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長期的影響,親情在孩子心里才能深刻深遠。所以做父母的不僅要有意識地多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還要以身作則,處處要做表率。比如,我們教育孩子孝順,但卻常在孩子面前為父母的贍養問題而爭吵,這樣就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更壞的印象,起到更壞的教育作用。
中國人坐月子的習慣,讓我們從孩子一出生就跟孩子睡一起了,這其實有助于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不過也有不少年輕父母,為了追求孩子早些獨立,早早地就跟孩子分床、甚至分房睡,這并不妥。一般我會建議,最好到孩子3歲以后再分床,5歲以后再分房。讓孩子睜開眼就能看到、觸摸到爸媽的臉,得到父母極大的關注,孩子從小就會知道,他是可以依靠父母的,是被珍愛的,是有價值的。
另外,如今職場父母很多。晚上下班后,尤其是睡前的親子互動顯得尤其寶貴。睡前時光是陪伴孩子的黃金時間。一切都放緩、安靜下來。最適合親子建立情感鏈接。這個時候,最好養成習慣,跟孩子做一些固定的互動項目,比如親子閱讀,一起聽聽音樂,或者來一些輕松愉悅的家庭小游戲。
早在研究留守兒童課題之時,我就發現,中國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缺席的數據是驚人的。的確有少數是迫于生計,但是我仍然看到大多數父母其實完全有能力但卻沒有把孩子帶在身邊。
常聽父母們說自己太忙。不過,奧巴馬都有時間陪家人,我們肯定也有,只看愿意不愿意。
大量留守的孩子被親情的渴望長期困擾,缺少正常的家庭溫暖和人生指導,極易墮入厭倦學習、輟學、游蕩在街上或者沉迷于網吧的人群。家庭、社會及知識技能的缺乏,還會進一步影響以后的工作。
更有大量假性留守(明明跟父母住一起,但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少,鮮和孩子互動),這類孩子往往過早地接觸社會,放任自流,自控能力比較差,是非觀念比較模糊,很容易誤入歧途,往往是網癮、逃學、早戀、問題兒童的高發人群。
還有父母,僅僅是怕累,把孩子完全扔給老人帶,甚至是其他親友照顧,在這個過程中,同樣嚴重地存在著親情缺失的問題,于觀念和方法滯后,帶來相互之間在交往和溝通等問題上的障礙,往往存在遷就、放任、放縱、溺愛等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
父母陪伴孩子,其實不需要我們日守在孩子身邊,只需要固定時間,形成固定的親子游戲、親子運動項目,有規律地進行就好了。比如父親每周固定一次陪孩子去踢球,父母每個周末帶孩子一起近距離出游等。